鸭肉热量低,滋阴又养肺

鸭肉热量低,滋阴又养肺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鸭肉是肺结核病人的圣药"的说法。虽然说法有些夸张,但是鸭肉在养肺保健方面的确很见功效。
 
鸭肉营养价值丰富,它其中的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的畜肉要高很多。
 
同时,鸭肉脂肪的含量又比较适中,最关键的是它们分布比较均匀,所含有的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和短链的饱和脂肪酸,不会造成血液循环的负担,对心肺功能都有益处。
 
我之前开讲座讲到鸭肉在补肺方面的功效时,有观众提问说:"大夫,养肺食物不是应该少油脂吗?鸭肉的油脂含量多高啊,你看烤鸭的皮下脂肪就知道了啊!"没错,鸭子的皮下脂肪确实较多,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鸭肉中的脂肪与猪油、牛油不同,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于理想值,胆固醇含量低,有点儿类似于橄榄油。橄榄油的功效大家都很了解吧。鸭肉的脂肪与橄榄油很相似,对防治心肺疾病是很有益的。
 
我们家就经常吃鸭肉,但是一般都以煲汤为主,很少吃烤鸭。虽然说鸭肉自身含有的脂肪无论从含量上还是组成上,都比较健康,对心肺有补益作用。但是烤鸭由于其特殊的加工工艺,还是过于肥腻,偶尔吃一次可以解解馋,经常食用还是不推荐的。
 
鸭肉绝对是餐桌上滋补的美味佳肴。在鸭肉的选择上,公鸭肉性微寒,母鸭肉性微温。如果说滋补还是应该选择老鸭较好。用老而肥大的鸭子煲汤,能够补五脏之阴,具有很好的滋补功效。在家煲汤的时候,我通常会用山药与老鸭一同入馔。鸭肉本身就滋阴润肺,山药更是有很强的滋补作用,养肺阴,益肺气,跟老鸭一起煲汤能够加强养肺的效果,还能减少一些鸭肉的油腻感。以下是山药老鸭汤的具体做法。
 
山药老鸭汤
 
材料:老鸭1只,山药100克,姜片、葱段各适量。
 
调料:大料、料酒、盐各适量。
 
做法:1.首先将老鸭1只洗净剁块,入冷水锅中汆烫,捞起洗净,备用;山药洗净去皮,切块,将姜和葱分别切片和切段。然后将鸭肉焯水。
 
2.放入砂锅内放入适量水,炖煮,加入葱段、姜片、大料、料酒等适量。炖煮约40分钟以后,直会看到汤的表面会浮出油花,这时再放入山药块一同炖煮,直到山药和老鸭都酥软之后,放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提示:如果喜欢山药稍脆一些可以晚些时间候放入,喜欢软面口感的可以早些放。如果觉得油太大了,可以先把汤盛出来,再用勺子撇去上面的浮油。
 
再者,我还想给大家推荐一款鸭肉粥。鸭肉粥做法很简单。
 
鸭肉粥
 
材料:准备鸭肉250克,大米100克。
 
调料:盐适量。
 
做法:1.将鸭肉洗净,切成丁,入沸水锅中汆烫至熟透,捞出,洗去浮沫,备用。
 
2.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熬粥。
 
3.将鸭肉丁放入粥中略煮,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鸭肉粥能够滋阴润燥,生津补肺,早餐的时候喝上一碗,全身都很舒适。
 
提示:可以在其中加入适量的枸杞、冬瓜等辅料,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我之前介绍过冬瓜是补肺健胃的瓜中上品。用冬瓜和老鸭做一道冬瓜焖鸭也是非常美味而且有营养的。上次有位老朋友带着他5岁的小孙女来家做客,朋友告诉我小姑娘咳了有一段时间了。我看她只是秋燥上火,就给她做了一道冬瓜焖鸭,她吃了之后跟我说喉咙舒服了很多,也不是那么想咳了。她跟我要了食谱回去让她妈妈给她做,吃了几次咳嗽的症状就明显有所缓解了。冬瓜焖鸭做法也比较简单。

相关推荐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
舒利迭以联合用药形式,用于可逆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成人和儿童哮喘。这可包括: 接受有效维持剂量的长效β受体激动剂和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目前使用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但仍有症状的患者。 接受支气管扩张剂规则治疗但仍然需要吸入性皮质激素的患者。 注:本品对50μg/100μg规格不适用于患有重度哮喘的成人和儿童患者。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
1.哮喘:本品适用于需要联合应用吸入皮质激素和长效β2一受体激动剂的哮喘病人的常规治疗,吸入皮质激素和“按需”使用短效β2一受体激动剂不能很好地控制症状的患者,或应用吸入皮质激素和长效β2一受体激动剂,症状已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 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针对患有COPD(FEV1≤预计正常值的50%)和伴有病情反复发作恶化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这些患者尽管长期规范的使用长效的支气管扩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切诺)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切诺)
本品为粘液溶解性祛痰药。 适用于:1、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等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止咳化痰。2、亦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肺部真菌感染、肺结核等的痰液排除。
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可必特)
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可必特)
本品适用于需要多种支气管扩张剂联合应用的病人,用于治疗气道阻塞性疾病有关的可逆性支气管痉挛。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胸外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