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还有一种发生在骨骼系统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即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它危害性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躯体骨骼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大家都不陌生。但由于导致疾病发生的机制不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原发性骨质疏松在疾病表现、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上都存在着极大差异。
糖尿病作为当下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除了存在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紊乱之外,还易引起钙质流失和骨代谢的异常。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食、多尿,而大量的钙会随尿液排出体外,继而导致患者骨“钙负平衡”,引发系列激素水平变化,促使溶骨作用增强,并最终导致骨质脱钙、骨质疏松。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久病的糖尿病老人,在疾病初期,患者无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则会逐渐出现腰背部疼痛、驼背畸形、四肢无力、小腿抽筋等症状。
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自发性骨折或在受到轻微外力如打喷嚏、跌倒等情况下,发生骨折,骨折的部位常见于胸腰椎、髋部及腕部等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会加重患者的骨质疏松,但比起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经有效治疗后,见效会比较快,疗程也会相对短一些,治疗效果也更加明显。
当然,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如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年龄增加、活动量少、性激素水平降低、遗传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所以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关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则是注意骨质疏松和糖尿病都要及时治疗。因为糖尿病的病情一旦控制稳定,就解除了骨质疏松的诱因。
而且,糖尿病常规食谱中的钙、镁、锌含量明显不足,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类等。此外,患者还要加强自身锻炼和多晒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