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刘香介绍,21日下午,他下班回家时,看到沂河边有卖鱼的,感觉鱼比较新鲜,他就挑选了十几条鲫鱼买回家中。
当晚吃了几条,剩下的刘香便把它们都放到了水中养着。第二天早上,刘香发现其中一条鱼死了。于是,他准备把鱼清理一下放入冰箱。就在这时,他发现有东西从死鱼的鳃盖内露了出来。
刘香将鱼鳃盖取下来一看,眼前的情况却吓了他一跳。有个长约1厘米,椭圆形的生物趴在鳃盖上,还在不停地蠕动着,它的周边有圆形肉足,活动端类似头部的组织可活动伸缩,端部上方有2黑点疑似眼睛,看起来有些瘆人。
因为不知道这种生物有没有危害,刘香便将其取下来放入水中,结果它竟然又变成了细长形,长度接近4厘米。
“这东西像是电影上的外星生物,我在河边生活多年,也没见过这东西。我又专门询问了一些老人,他们也说不知道这是啥。”刘香告诉记者。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物,到底有没有危害?22日下午,记者咨询了临沂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的鱼病专家史飞研究员,他告诉记者,这种生物的学名叫做中华颈蛭。
“中华颈蛭在人工养殖水域比较罕见,偶尔能够在自然水域生长的鱼类身上发现,它主要寄生于鲤鱼、鲫鱼的鳃盖内表面,靠吸食鱼类的血液为生。”史飞告诉记者,中华颈蛭的寄生并不影响鱼的食用,市民可将其清除掉之后,再将鱼高温烹煮即可食用。
相关阅读
中华颈蛭病是由中华颈蛭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中华颈蛭俗称蚂蝗。虫体呈椭圆形,背部稍隆起,体长3.4-5.5厘米,宽0.8-2.2厘米。呈淡黄色或白色,环带区粉红色。前端有一个前吸盘,下接一狭而短的颈部;后吸盘较前吸盘大,其大小仅次于体宽。体侧有膜质圆形的皮肤囊11对,这些小囊具有呼吸作用,并能有节律地搏动。
中华颈蛭主要寄生在鲤、鲫鱼的鳃盖内和鳃上,吸取鱼的血液,寄生处的表皮组织被破坏,引起贫血和继发性疾病,严重时,病鱼因失血过多,体质瘦弱,呼吸困难而死亡。此病多流行于春季,我国南北方地区均有发现。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有积极预防作用;
2、对病鱼应拨除虫体,用火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