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双氢麦角胺可用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头痛,包括慢性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为了便于使用,双氢麦角胺通常通过外周插管给药。然而,双氢麦角胺是一种静脉收缩剂,重复给药可能使得血管通路很难维持。
在无法更换外周静脉导管的时候,可以考虑行中心静脉置管以确保治疗的完成。对于静脉通路的建立可能存在困难的患者,置管可以在治疗开始之前便进行。然而临床上,不乏一些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接受双氢麦角胺治疗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事件。
为了明确使用静脉双氢麦角胺的患者是否会出现置管相关静脉血栓风险,来自美国的学者在Neurology杂志上发文,比较了双氢麦角胺和利多卡因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研究回顾
研究者回顾了2008年至201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头痛中心的病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头痛先兆、药物剂量、使用静脉通路的类型、置管持续时间,以及浅表或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情况。
使用双氢麦角胺治疗的患者,每8小时给药一次,持续5天,初始计量从0.5mg增加到0.75mg、1mg,最终目标剂量为11.25mg。在每次给药之前,给予患者止吐剂昂丹司琼和多潘立酮,有时是每日给予止吐剂一次。基线时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未纳入此次研究。
利多卡因作为研究者所在中心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在此用作双氢麦角胺的对照组。基于临床反应和耐受性,利多卡因治疗作为连续输注药物,通常为10天,剂量从1mg/min滴定至4mg/min。对于一些药物过度使用的患者,在治疗前立即给予静脉阿司匹林治疗,根据需要,如果患者头痛加重,每8小时给予1g阿司匹林。
本次研究共纳入589例患者,其中315例患者接受了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平均年龄为38岁,范围在6至79岁不等,其中有121例(21%)≤18岁,433例(74%)患者为女性。
研究结果显示:
在263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双氢麦角胺组患者,19例(7.2%)发生了浅表或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被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52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利多卡因组患者,没有发生血栓形成事件(Fisher精确检验,p=0.05);
年龄、性别、头痛先兆、双氢麦角胺剂量、置管天数均不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指标。
研究启示
研究者表示,在临床上他们观察到了相当多的导管相关血栓形成事件,患者需要因此而接受抗凝治疗,这促使他们展开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双氢麦角胺确实和导管相关血栓形成风险相关,而利多卡因则与此种风险不相关。此外,这些事件仅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中发生,而外周静脉置管的患者无此种情况。
本研究中,双氢麦角胺和利多卡因两组患者的血栓形成率差异刚好在统计学意义的边界(p=0.05),研究者称,这一结果的效力可能略显不足,不过他们认为,使用双氢麦角胺的患者血栓风险升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并且对临床治疗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这一点。
以往有报道称,中心静脉置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介于1.6%至3.5%之间,但通常都出现在有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的患者中,如肿瘤、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患者。对于使用静脉双氢麦角胺治疗的人群,静脉血栓的预期形成率很难估计,而研究结果显示,与具有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相比,接受双氢麦角胺治疗的患者血栓形成率似乎高于预期。
不过,通过外周静脉接受双氢麦角胺治疗的患者血栓风险并没有这么高,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这可能表明,双氢麦角胺的影响相对温和,使得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只有在和中心静脉置管相结合才能升高。此外,双氢麦角胺与受体解离缓慢,因此可以产生比曲普坦类药物更持久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也对静脉血栓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19例被诊断为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患者,有6例(32%)在接受双氢麦角胺治疗之前接受了静脉阿司匹林治疗,因此对于这一患者群体,阿司匹林不能用作防止血栓形成。
置管相关血栓通常除了移除置管,不会给予其他特殊治疗。然而,由于血栓形成范围广泛,本研究中有10名成人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不过即使最终不需要治疗,由于治疗或进一步检查的抉择取决于血栓形成的位置和程度,明确血栓形成的诊断仍然很重要。如果情况允许,尽可能使用外周静脉反复给药,或许是一种更为慎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