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问答-药物篇

  抗血栓药物为什么会有出血风险?

  血栓是血液凝固造成的,抗血栓药物要么是溶解血栓,要么是改变血液的凝血能力,使得血液不容易凝固。用通俗的话来说,血栓是“凝血”,抗栓是“破血”,所以有出血风险。号称没有出血风险的药物,肯定不是抗血栓药物。

  单纯抗凝药物治疗能否有效?

  抗凝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前提。其目的是防止或减少血栓继续蔓延,给自身体内的溶栓系统提供溶栓机会,给血管再通和修复赢得时间,避免血栓复发。如果需要增强疗效,还需要配合溶栓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或手术治疗。

  治疗深静脉血栓为什么要经常抽血检验?

  深静脉血栓病因很复杂,有些病因决定了治疗时间的长短。此外,抗栓药物有出血风险,需要酌情检查凝血功能,减少出血发生。另外,一些血栓标志物还可以反映疾病的变化情况。所以治疗期间需要经常抽血检验。

  溶栓治疗的优缺点有哪些?

  溶栓治疗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血栓溶解,减少血管损害,增强远期效果。并且,采取微创手术的方式,使导管直接进入血栓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更好。但是溶栓治疗也有一些缺点:(1)增加出血风险;(2)增加费用;(3)导管引导溶栓需要放下腔静脉滤器,必要时用支架解决髂静脉狭窄,治疗费用高。

  哪些病人使用抗凝溶栓治疗风险大?

  这些病人包括:(1)近期有大手术史或大的创伤病史;(2)有出血性疾病;(3)近期有脑梗塞或者脑出血;(4)近期有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史;(5)近期有中枢神经系统外伤史;(6)高血压控制不稳定;(7)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8)严重的肝肾功能不良;(9)需要大剂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能不能治疗深静脉血栓?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深静脉血栓还没有明确依据。

  活血化瘀药物能不能治疗深静脉血栓?

  活血化瘀药物没有明确的抗凝治疗作用,只有部分抗血小板作用和改善血粘度作用,与正规的抗凝治疗理念相差甚远,更谈不上溶栓作用了。这些药物的疗效研究,绝大部分是采取下肢水肿改善作为疗效标准,很不科学,不能反映血栓是否消失和血管是否再通。

相关推荐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
脉络宁颗粒(康之选)
脉络宁颗粒(康之选)
清热养阴、活血祛瘀。用于I、II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肢体皮肤发凉,酸胀。麻木、烧灼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急性和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色异常等及恢复期轻中度脑梗塞引起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语言不利等。
脉络宁颗粒(康之选)
脉络宁颗粒(康之选)
清热养阴、活血祛瘀。用于I、II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肢体皮肤发凉、酸胀、麻木、烧灼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急性和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色异常等及恢复期轻中期脑梗赛引起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语言不利等。
迈之灵片
迈之灵片
1、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后综合征引起的下肢肿胀、痉挛、瘙痒、灼热、麻木、疼痛、疲劳沉重感、皮肤色素沉着、郁血性皮炎、溃疡、精索静脉曲张引起的肿痛等。 2、用于手术后、外伤、创伤、烧烫伤所致的软组织肿胀,静脉性水肿。 3、痔静脉曲张引起的内、外痔急性发作症状。如:肛门潮湿、瘙痒、出血、疼痛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