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扶刀为何物?
说起恶性肿瘤,人们想到的常规治疗方案是手术、化疗、放疗,还有近几年新兴发展的靶向治疗。但是,面对需要长时间恢复的手术创伤、痛苦不堪的放化疗反应或者长期而高昂的靶向药物费用,患者不仅要直面肿瘤对生命的威胁,还要承受各种治疗带来的伤痛和巨大的经济、精神压力。当然,这些传统的治疗手段依然不可取代,但能否有一种新的模式融入其中,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痛苦呢?一把治疗肿瘤的“新利器”——海扶刀应运而生,它不会给患者带来身体的创伤,也不会损害机体免疫力,且有较好的疗效。
众所周知,超声波在人体多数组织中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在医学领域早就已经“大展身手”,在诊断医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治疗中的发展进程却相对落后,利用超声波治疗肿瘤始于1998年,它是通过超声波的热学效应,利用超声波的可聚焦性,将超声波在体内聚焦成直径为毫米级的焦域,通过声波和热能转化在瞬时即可使靶组织升温达65℃~100℃,这样焦域温度在数秒内即可达到凝固蛋白质和杀死细胞的效果,起到破坏病变组织或肿瘤细胞的目的。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失去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通过自然代谢逐渐被机体溶解吸收。高强度超声聚焦(HIFU)肿瘤治疗系统,简称为海扶刀,被国内外专家称为“21世纪肿瘤无创伤治疗高科技新技术”。
海扶刀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海扶刀的适应证包括肝脏肿瘤、胰腺肿瘤、肾肿瘤、乳腺肿瘤、子宫肌瘤、软组织肿瘤等B超下可见的各种良恶性实体肿瘤。自1998年该治疗手段问世以来,已有5万余例患者从中受益。
如同我们之前所说,治疗肿瘤的传统手段依然无法完全替代,在很多恶性肿瘤的个体案例中,海扶刀需要与其他各项治疗手段“通力合作”,一同消灭癌细胞。绝大多数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医生一般会根据不同的肿瘤以及肿瘤所处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合理、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海扶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应同手术、放化疗等一样,在肿瘤治疗中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目前,海扶还是以综合治疗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肿瘤治疗中,它可以作为传统外科手术的有效补充,同时海扶术后也可进行辅助的放化疗。海扶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有其局限性,它无法切除超声下不可见的微小病灶和转移扩散的癌细胞,因此术后的辅助放化疗是十分必要的,术后辅助放化疗可以对海扶术后残存、局部扩散以及潜在转移的病灶进行杀灭,能够显著增加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肝癌患者在海扶术前进行介入治疗,由于介入使用碘化油进行局部肿瘤供血血管栓塞,介入术后碘化油沉积在肝脏肿瘤区组织内,增加了肿瘤区的声阻抗,此时进行海扶治疗可以使肿瘤靶区温度升高明显增强,同时使靶区的破坏性明显增强。碘化油的协同升温效应缩短了海扶治疗的时间,并有助于提高治疗疗效。
而对于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在海扶术前采用介入治疗,也有助于提高疗效并减少邻近组织损伤。其原因是:①介入治疗时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使局部药物浓度比全身用药的浓度增加30倍,而并不增加全身毒性反应;②术前介入治疗,可以使肿瘤区域缩小,从而改善肿瘤边缘的海扶治疗效果;③消灭部分亚临床转移灶,有利于提高生存率;④有效的局部介入治疗,为部分患者挽救肢体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合适的肿瘤患者在海扶术前进行介入治疗,比单纯海扶治疗更有优势。
海扶治疗之前同样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评价,以了解患者是否适宜和能否耐受海扶刀治疗以及麻醉;但由于海扶治疗是非开放性的,因此相同情况下对全身条件的要求相对传统外科手术要低些。同时,虽为无创手术,但因为聚焦靶区的温度瞬间达到65℃以上,同样会引起疼痛,所以海扶治疗中还需使用麻醉,以防患者体位改变影响治疗的精确性。
海扶刀的优势和不足
首先,海扶手术中可通过实时监控超声来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计划出“切除”范围。做到一次彻底“切除”肿瘤,又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同时可根据治疗后声像图的变化来初步判断治疗效果,因此海扶超声聚焦刀具有外科手术优点。但海扶治疗明显降低了手术出血、感染、脏器粘连的风险,减少了患者接受治疗后机体恢复所需时间。
海扶刀还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中挤压和触碰肿瘤导致肿瘤转移的风险,理论上海扶治疗还可提高机体自身免疫抗肿瘤。
海扶刀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超声不能很好透过的组织,如脑部肿瘤就无法采用海扶治疗;在治疗部分肝脏肿瘤时,由于受肋骨遮挡原因可能会影响治疗疗效;此外由于超声的特性,目前海扶刀还不适宜对胸腔内及空腔脏器的肿瘤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