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陆游85岁时,在冬至夜静坐后写下了一首诗:
一阳萌生从此日,老人坚坐午达夕。
浑浑上泝河流黄,赫赫内视神珠赤。
意思大概是: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萌生,我就坚持打坐从中午到晚上来养生。河流、神珠都是修行人内视的一些景象,暂且不论。在这阴阳交替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古人提倡的那样,保持身心平静,同时顺应阴阳之气的自然升发,不作任何干扰。
《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这期间都应该安身静体,连朝廷都是放假的。
《医钞类编》则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没事少折腾,不要胡思乱想,把心收回来,让神能「守舍」。思虑伤脾,脾伤则不善代谢水液,令人肿胖。
中医认为:「语多伤气,视多伤血。」看看寺里的和尚、观里的道长,有修为的人平时大都双目垂帘,来人都不多看一眼,话也绝不会多,惜字如金,不视、不听、不语,只是个知道,就能减少消耗、保养元气。
说到安身静体,静坐无疑是很好的方式,帮助内心「安住」下来。养成静坐的习惯,能减少散乱、烦躁、焦虑,觉知变得锐利,思维变得清晰。先不必讲求坐多久,刚开始每天能有3~5分钟的时间就好,每天能有一点静心的时间。
佛门有个「七支坐法」,就是静坐时,身体有七个要点:
第一支:坐姿
以舒服的坐姿交叉盘坐。身体柔韧性不佳的话很难做到上图所示的双盘,不必勉强。静坐之关键在「静」,单盘或散盘亦可,能帮助放松静定就好。
第二支:脊椎
脊梁直立,做到直而不僵,松而不懈。感觉脊柱像层层相叠的骨头块,从上往下的摞着,重量一节一节地往下传递,最后支撑在地上。
第三支:手势
两手心向上,左手在下承托,右手轻置于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这叫定印。这样的手势有助于让内心处在安静内敛的状态。
第四支:肩膀
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以平整适度为宜。
第五支:下巴
前颚稍稍内收,但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动脉即可,这样能抑制大脑思考,让大脑更安静
第六支:眼睛
双目微张,目光随意确定的座前两三米处,或者微闭。感觉就像外界的事物自己映入眼帘,而不是眼光往外搜寻。
第七支:舌尖
舌头轻微舔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酣睡时的状态。这在道家叫「搭鹊桥」,连通任督二脉。
七个要求,慢慢地去感知身体。在静坐的过程建议用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轻微的向外扩展,呼气时,小腹逐渐的内收,这样腹式的呼吸把它放慢、延长,有助于身体的保养。可以去想像很美的自然场景,也可以专注呼吸,去聆听均匀呼吸时产生的韵律。
每天静坐一会儿,可能逐步出现:
①打嗝放屁,废气外排;
②大腿想使劲,这是肝肾二经受到拉伸;
③腰部力足,元气渐足;
④背部通透,含胸拔背,膀胱经通畅;
⑤四肢力足,全身气血旺盛;
⑥呼吸更畅,直入丹田;
⑦奇思妙想如泉涌,此为最爽。
不仅仅上述这些感受,坚持静坐的好处多着呢。但也不必过于追逐,心身安宁就是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