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种痛苦是心底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同时也知道自己无法得到TA。无论是单恋一个不可能的人,放不下一段不可能的感情,还是纠结于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些所有得不到的,都成了人们的梦。在梦中,一切放不下的执念和欲望都幻化成了脱离实际的美好的幻想,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疯狂追寻,甚至不惜一切的代价。
但是,值得想的是,为何人们如此执着于得不到的人或事?
美国心理学家Brehm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心理抗拒理论(ReactanceTheory)。该理论认为,越难获得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价值也就越高。当人们的“自由意志”受到客观的限制时,心里会产生不悦感,而为了调整认知失调,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所以才会发生当别人命令不可做什么事时,我们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
“人们对自己的行动,思考或感受有自由控制权,当这种自由受到威胁时,人们会有很强的动机把它找回来。”Dr.Brehm如此说。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们放不下的总是当下得不到的人或事,而我们想要更多的,总是已经失去的东西。在感情中,人更渴望的总是那个对自己不感兴趣的TA,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同时,心理抗拒理论也解释了为何一些客观的障碍会另人们更加喜爱那些得不到的人或者事物,并且客观的障碍阻力越大,人们的心理抗拒程度越高。例如在青春叛逆期的人们总会违背者父母的命令行事,并且父母越阻碍,个人会更有动机去做那件事。而在经典的爱情桥段中,对家庭反对等现实障碍的心理抗拒会使得双方的感情更加牢固。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因此,心理学中也把这样“越是艰难越是无畏”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andJulieteffect)。
无论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还是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很多动人的爱情故事都并非因为男女主角相扶相爱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而闻名于世,而是因为情路坎坷,虽有各种障碍却至死不渝或者双双殉情终而打动人心,成为经典。
而在现实中,当这些障碍减少或者消失的时候,双方则很有可能分开。因为:
“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遗憾与后悔是主导着人生的两个主题,那些无法得到的东西,似乎对我们有着神秘的吸引力。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风靡纽约的一个实验,实验者在纽约街头放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写下你觉得最后悔的事」,当黑板逐渐被填满时,他们发现所有后悔的事,都是那些人们曾经没有做过的事,或者非常想做的事。
我们常常幻想着,如果时间回到那一刻,或许我可以做点什么,事情就不会变为现在的样子。或者如果我能得到我所追寻的东西,我的将来会怎样。但是人们忽略的是,所想的这些结局只是我们期待中美好样子。因为有梦和期望,在看待世界的时候人们便自动地戴上了一副玫瑰色的眼镜。而此刻在你脑海中所期望的那个人或者那件事,也并非TA的本来面目。也因为所幻想的各种欢愉实在太美好,我们也才真正地放不下,执着地去追逐那些我们想要的,而非现实的东西。
你期待你努力追寻的那个现在对你冷漠的他会像亲人一样照顾你,无条件爱你,会带你环游世界,和你努力打拼有个小家,但最终发生的却很可能是“你眼里的盖世英雄踏着七彩祥云,经过了你,娶了别的姑娘。”(Quotefrom麦子)
然而,那些付出的爱和没被实现的欲望并不会消亡,而是悄悄地蜷到心里一个可以隐藏的角落,慢慢地变成一道伤口,最终演化成苦楚与自私,伤害着自己和真心关心你的人。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想,若是人真正得到了的,一切结果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或许就能坦然地放下了。而得不到的之所以如此诱惑,是因为TA有着太多的可能性。真的让人无法放下的,可能就是那千万种可能吧。
当慢慢的拨开幻想的迷雾,真正看清事实抑或那个TA本来的面目,再做出理智的决定,或许人生的遗憾就会少很多了。
“很多年以后/想起那个夜晚,我才发现/那时的他是最好的他。而很多年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我们之间/隔了整整一个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