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内家拳的极致,是极其精巧独特的思想和实践的产物,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太极拳也长期被迷雾笼罩。不仅外界对太极拳的认识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多少人相信太极拳是厉害凶狠的武术?那么慢怎么可能实战?),而且习练者也常常对太极拳有着根子上的错误认识(“刚柔相济”,“不用力”),每每误入歧途,徒费精力,令人惋惜!
的确,太极拳看上去的确奇怪。但是,只要把握住太极拳的武术起源,就不难掌握她的灵魂。有了灵魂,习练就能走上正路,每个人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尽情发挥,“人各一派”,变化万端,理唯一贯。反之,如果没有灵魂,下多少功夫都是白费!
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
为什么不用力?
如何是松?
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
我们来看看近代太极拳三位宗师的功夫和主张,希望从中得出答案。
武术界山头林立,互不服气。但把杨露禅、李雅轩、郑悟清称为宗师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
杨禄禅
杨露禅学拳陈家沟。陈式太极发端于炮捶,动作刚烈,大体上可以说是外家拳向内家拳的过渡。陈式太极有很多外家拳的高难动作,再加上内家拳的完整浑厚,极其优美,也很有实战性。史载杨露禅三赴陈家沟,尽得陈式太极精髓。
杨露禅学成后来到北京,以其天下无双的武艺打出威名,名扬海内,王公贵族竞相求学。露禅传艺的对象不是年轻的小徒弟,只得去除高难激烈的动作,极力凸显太极拳松柔轻灵的特点,学徒众多,桃李满天下。从此,太极拳成为纯粹的内家功夫。外行看不到热闹了,内行却看出了大门道!原来,慢是为了轻,轻是为了灵:松是为了柔,柔是为了整。松柔、完整、轻灵铸就了太极拳的灵魂!
李雅轩
李雅轩学拳于杨式传人杨澄甫。尽得杨式真传。他的重大成就之一是明确地提出了“大松大软”的主张,求松求柔,至松至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太极拳“至柔驰骋至刚”的灵魂。李雅轩达到了“打人不显形”的化境。他用亲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太极拳制胜的法宝是速度!练就遍体松柔,就能够瞬间把全身的力量爆发于一点。他还告诉我们,练就松柔之后要培养“灵机”。练拳要轻灵,轻灵之后就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他在比武中每每令对手如坠云雾,毫无还手之力。
郑悟清
郑悟清是河南赵堡人,和式太极第四代传人。年幼羸弱多病,30岁上为强身健体学太极,因体弱无力,从学于和式太极拳名师和庆喜。本无意在武术上有所成就。但郑悟清天性聪颖,很快掌握了太极拳的灵魂,摒弃一切用力,专一用意,不经意间功夫大进。郑悟清中年晚年时期的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对手被打倒后不仅自己莫名其妙。旁观者也茫然不知所以。有人求教武学真谛,郑悟清答日:轻则灵重则滞。郑悟清毕生追求轻灵,功夫求诸内,外形已经不为人所察,功夫达到了内家拳的极致。
从以上三位宗师的经历,我们大概能够窥见太极拳的灵魂了。能够做出高难的外家拳动作是很令人羡慕的,也很有实战的价值,但那与太极拳无关,太极拳有自己的追求和道路。我们从这三位太极宗师的故事中看出,他们都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摒弃了外家功夫,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地追求纯粹的太极灵魂,如此才取得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习练者须明确自己的习练目标——求外还是求内,然后才能切实地苦练功夫。
外家拳、内家拳、体操、瑜伽、柔道、跆拳道等等各有各的道路,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精通。我不反对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但是,世上的一切并不都是贯通的,总得专注才可能取得些微成就。
太极拳是大道,不是小术。人非有夙慧难以窥其门径,毕一生之精力难以有所成就。人们没有非要学练太极拳的理由,但是一旦下决心学练,就千万不要忘记她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