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局限于和“自己父母”不一样,下面大概是跟我生活中的“上一代”不一样的方式:
1.不评判。喜欢/不喜欢什么就是只是单纯的兴趣取向,不是作,不是傲娇,不是对谁有意见…
2.不打扰。当他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时,尽量不会去喊他:来看这个/来吃饭/我们走;等他再大一点,不会去打开门为他盖个被子/关个灯/拉个窗帘之类,干扰到他正3.在做的事。慢慢地他会找到合适的跟自己相处的方式。
4.不取悦别的大人。去给阿姨表演一个舞蹈,去给叔叔朗诵一段儿歌。
5.不替他做决定。把各选项利弊帮他分析清楚,主意自己拿,并告诉他要为之承担后果。从可以选择今天穿哪件衣服开始(这是很久之前娃爸提的)。
6.不帮他做他可以做到的事。睡觉前自己收拾好明天一早的书包,自己的书包自己背。
7.不直接告诉他为什么,引导自己发现。大人有了问题,适当地跟孩子交流,让他帮爸爸妈妈出出主意。比如妈妈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爸爸去办手续碰了钉子,听听8.孩子会给出什么样的意见。问他“今天开心不?都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今天学到了什么?”
9.做错事,一起分析错在哪,劈头盖脸骂一通走人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
10.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专心,把自己也当成是他的同龄人,别人看我多二都行。
11.不跟别人比,跟自己的过去比。不拆另一半的台。他不是第一位,对于爸爸来说,妈妈才是第一位,反之亦然。
12.现在他很重,还总要我抱,爸爸会说,妈妈累了,不能这样。
13.常跟他说“我爱你”,“我们爱你”。不说“你懂什么”,“都是为你好”。
当他是我们的朋友,好好说话,不居高临下。
请他参与必要的家庭决策,并认真考虑他的意见
“孩子永远是正确的,错的只能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写不出作文,有的家长会直接开骂:这都不会写,这样这样,那样那样,一篇文章不就出来了吗。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年如何想破头皮凑字数的日子。我们应该抱着一颗同理心去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的根源并找出解决方案,这才能体现出我们比他们多吃这么多盐的价值嘛。就这个问题而言,以我不长的学习生涯的经验来说,写不出来就是肚子里没货,也就是说读的东西太少、想的问题也太少。平时多陪孩子阅读和讨论,教他摘抄文字积累素材才是解决问的根本途径。如果孩子任性、懒惰、无理取闹、爱攀比、沉迷游戏等等,我更愿意归因于自己,肯定我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肯定是我对孩子的心理活动把握有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