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人、哭闹、找妈妈--伤脑筋的分离焦虑问题不能忽视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心智慢慢发生变化,情感也变得丰富起来,很多宝宝到了一岁分离焦虑变得明显,奥莉也慢慢开始变得敏感起来。

  每天我们去上班她倒是可以很平静的跟我们拜拜,可是一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就是奥莉找妈妈的时间啦,谁都不好使,一定要妈妈抱挂在妈妈脖子上,最近更是越演愈烈,任何一个陪在身边的人都不能离开,谁走都要哭。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关于分离焦虑的那点儿事吧。

  了解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简称SAD)在精神医学的诊断系统中,被归类为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疾患。主要的特徵是离开家裡或离开所依附对象(例如父母亲)时,会产生过度的焦虑。

  ◎4-5个月:

  宝宝能区辨熟悉的人与陌生人,喜欢熟悉的家人,不喜欢陌生人的反应出现。他的眼睛会一再地搜寻妈妈,看到时,就会高兴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出现害怕和哭泣的行为。

  ◎6-8个月:

  宝宝会对主要照顾者发展出依附关系。因此通常宝宝看到妈妈会开心雀跃、妈妈离开时宝宝则会哭闹不休。同时小宝宝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理解「物体恒存概念」,认为妈妈走开即是消失,所以宝宝才会妈妈上个厕所也哭、整天视线不能离开妈妈。

  ◎1-2岁:

  最明显分离焦虑期在1-2岁,但通常只是过度期。随著年龄增长,孩童在动作、语言和认知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后,分离焦虑也应该会逐步减弱。

  由此可了解,「分离焦虑」几乎是宝宝成长阶段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表现行为可大可小,有时候视宝宝的家庭和人际关系而定。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宝宝早期没有与父母亲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如爸妈过度严格不抱孩子、长时间托管在老人身边等。或是父母亲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无法独立活动,均会提高孩子分离焦虑的机率。

  2、父母亲自己在面对与孩子分离时表现出焦虑行为,或是本身较常焦虑不安,均可能透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学习到焦虑行为模式。

  3、研究显示,父母亲本身有焦虑症状者,孩子比一般小孩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状。过度害羞或退缩气质的孩子也较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如果孩子具有上述潜在发作因素,再遭遇到生活上的突发压力事件,例如受到惊吓、搬新家、进入新学校,或是家人生病、离家等,即可能引发分离焦虑症状。

  可能产生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快速地发展情绪与社会行为,三个月大的婴儿,只能够表现愉快,兴奋与苦恼三种情绪,但六个月大的婴儿,更多了惧怕、愤怒、厌恶、苦恼及愉快等情绪。

  幼儿开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现与父母分离的焦虑症,但这些害怕等症状,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现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会随著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克服过去。

  不过父母亲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在这段过渡期裡,如果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怀与支持,就会造成负面的情绪发展,潜藏在孩子的个性中,也许会变得没有自信,或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的事物等。

  改善和帮助宝宝度过焦虑

  不只是宝宝会因为分离而感到焦虑,妈妈也一样有这种情绪,分分秒秒为宝宝挂心、无法放手让宝宝独立、担心宝宝生病而过度保护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过度的依赖,反而愈加重分离焦虑的症状,因此,爸爸妈妈先调适好心态,才能协助宝宝共同度过心理危机。

  1.多抱、抚摸孩子

  触觉能安抚孩子情绪,也可以帮助婴幼儿时期建立与父母的安全感和依附关系。因此多抱抱抚摸孩子,别担心宠坏他,妈妈能帮宝宝按摩互动更好。

  2.「物体恒存」的认知建立

  较小的孩子容易有分离焦虑,其实是因为无法理解「东西看不到仍在」与「妈妈不在等回会再回来」的概念,所以感到害怕。从孩子4-6个月开始,可与孩子玩躲猫猫,或者找藏起来东西的游戏,刺激孩子的心智发展。

  3.逐步演练分离、练习说拜拜

  之前我分享过和奥莉每天晚上的晚安游戏,我们下班之后会陪她看绘本、玩玩具,从她十个月起每天洗澡之前,我都会扶着她跟每一本书、每一个玩具说:「谢谢你今天陪我玩,咱们明天再见,晚安!」从最开始的懵懵懂懂,不肯放手一直抢,到现在虽然不会走路但也试着让每样东西归位,再挥手道别,她也明白了谁都需要休息独处的时间,分别也没那么可怕。

  和我们这样工作的父母不同,全职妈妈帮助宝宝练习分离,可以从生活中逐步减敏感提供分离经验。请在熟悉的环境中演练分离的状况,分离时间可由短逐步拉长,如从妈妈洗澡时间,到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慢慢延长到妈妈离开一个早上时间。

  4.鼓励孩子勇于探索、不过度依赖

  家长从小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勇敢去探索,大人时常过于保护常过度禁止孩子许多行为,只会让孩子没自信而更依赖大人。我们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尝试新环境,你只要告诉他:「爸爸妈妈会陪伴你,你去没关系!」,所以在周围有保护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多的尝试探索。

  5.阅读相关绘本

  与孩子一起阅读和分离有关的故事绘本,可以让孩子预先想像分离的感受,能用语言表达的时候说出心理的感觉,帮助改善分离焦虑的情绪。

  应避免的3种禁忌行为

  1.不可表现出惊慌感

  宝宝的行为是本能表现,容易产生恐惧的感觉。这时候,父母一定要镇定,不要宝宝一哭,爸妈也露出惊慌和焦虑,会加深宝宝的不安。父母应采取缓和与坚决的语气,耐心地安抚和向宝宝说明。

  当孩子分离焦虑哭闹当下,常见到家长更焦虑,容易顺著孩子拖延着而离不开,使孩子哭闹加剧。经常看到家长情绪激动处时对孩子说「你在这样,妈妈就要走啦!不要你了哦!」这样负面的语句只会造成孩子分离焦虑更加剧!

  2.不能强迫分离

  和宝宝分开时,最忌不做任何解释就默默地离开。每一次和宝宝分离,父母都应该解释清楚原因,耐心说明安抚他们的情绪。

  3.绝对不可以哄骗

  不少大人会觉得,宝宝还小,用哄骗的方式安抚就好,这是很糟糕的方式,因为当宝宝发觉父母总是骗人时,心中的信任感会愈来愈少,可能以后就不会再相信父母的话。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育儿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