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看近模糊,报纸都需要拿远了看。一到天黑就看不清楚,即使白天光线很好,看近也容易疲劳,视觉质量严重下降。
随着我们步入老龄化社会,老视(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花眼),俨然已经成为大家越来越关心的社会问题。
40岁后就可能会出现老花?!
老视即老花,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大约在40-45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
如果您在40岁以上,且已经出现以下症状,提示您可能出现了老花:
1.视近困难;
2.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
3.视近不能持久,某些老视者甚至会出现眼胀,流泪和头痛等视疲劳症状。
谨防:这5大因素更易提早出现老花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无论屈光状态如何,每个人均会发生老视。除年龄外,老视的发生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屈光不正
出现老视的状况,远视眼比正视眼早,正视眼比近视眼早;近视眼戴接触镜比戴框架眼镜更早出现老视,远视眼则相反。
用眼方式
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比从事远距离工作者更容易早出现老视。
身体素质
身材较高的人比身材较矮的人有更长的手臂,即有更远的工作距离,相对需要较少的调节,因此后者较早出现老视症状,也就是身材较矮的人更容易出现老视。
地理位置
高温加速晶状体的老化,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更早出现老视。
药物
实现全程优视力,无惧年龄挑战
目前针对老视的矫正方式主要有角膜老视手术,晶体老视手术,巩膜老视手术。但考虑到手术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对眼部的伤害程度,以及达到最佳的视觉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老视最常见的方式是:屈光性晶体置换术(简称RLE)。
屈光性晶体置换术指通过手术置换,将老化的晶体摘除,植入具有了“变焦”能力的人工晶体,此种方法不但可以恢复晶体的透明性,还可以模拟人眼的变焦能力,重新同步拥有远、中、近全程优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