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1岁。
主诉:劳累后右侧腰部疼痛不适三天
现病史:患者缘于3天前劳动后感右侧腰背部胀痛不适,急诊入当地医院就诊,CT示:右肾占位性病变,考虑右肾Ca可能,不除外无脂肪错构瘤可能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隐血+-,白细胞+-,余阴性。
肾图示:双侧肾图正常。
超声检查:右肾中下极皮质部可探及大小约3.7cmx3.79cm的低回声团,边清,内可见血流信号;右肾异常回声,考虑占位。
上中腹部CT平扫及增强:CT检查设备为ToshibaAquilion64层CT,患者均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上至双侧髂窝,常规扫描层厚5mm,电压120kV,电流280mA,矩阵512×512;然后行2mm薄层后处理重建。病灶行增强CT扫描:肘静脉3ml/s流率,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碘对比剂80ml,注射后30s、60s、120s分别行三期增强扫描。观察图像:窗宽200~220HU,窗位40~50HU。(图1-1~4)。
【印象诊断】
A.透明细胞癌
B.后肾腺瘤
C.嫌色细胞肾癌
D.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E.嗜酸细胞腺瘤
【诊断线索】
1.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鉴别诊断应包括那些疾病?
3.请描述本病影像学表现特点。
【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CT平扫可见右肾下极见一类圆形等密度肿块影,大小为5.07cm×4.15cm,边界尚清,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36HU,右侧肾盂肾盏轻度受压;CT增强后,皮质期及实质期右肾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邻近肾皮质类似,其内见多发条状条状稍低密度影及小圆形无强化低密度影,皮质期CT值162HU,实质期CT值173HU,病变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排泄期肿块强化程度减低,密度低于邻近肾实质,CT值约124HU,皮质期病灶内条状低密度可见强化;提示该占位病变的血供较为丰富,为偏良性病变,且病变内含纤维成分可能。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扫描发现肾脏病变较为容易,右肾下极等密度肿块突出于肾轮廓之外;CT增强扫描十分必要,有助于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本病例基本征象为类圆形肿块突出肾轮廓之外、增强后边缘清晰、见假包膜、明显强化,且排泄期可见皮质期病灶内条状低密度影延迟强化。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右肾病变位于右肾下极皮质区,其来源可能为肾皮质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因此本病例的定位诊断明确。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21岁年轻男性,劳累后右侧腰部疼痛不适,无血尿,强化明显且不均匀,有包膜,临床与影像表现不匹配,因此定性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单从患者年龄和肾脏病灶CT表现来说更倾向于考虑为良性病变,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嗜酸性细胞瘤等,但肾脏最常见乏脂肪富血供肿瘤为肾透明细胞Ca。因此,本病例术前正确诊断的可能性与概率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