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腺瘤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有:
1、病变部位:肿瘤位于前纵隔,前中上纵隔最多见,可偏向一侧或突向双侧肺野,可向中后纵隔浸润生长,部分可延伸至心膈角区、膈面。少数可同时累及前上、中、下纵隔。
2、病灶大小与形态:肿块大小与胸腺瘤的分型呈显著的相关性,肿块越大,胸腺瘤的恶性程度可能越高。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多呈分叶状。本组9例b型及7例c型胸腺瘤轮廓均不规则或分叶,比tomiyama等报道b型及c型胸腺瘤轮廓不规则或分叶为75%稍高。
3、肿块密度:内部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少数可见钙化。张永林等研究认为,肿瘤的低密度灶40%是由于囊性变或坏死形成的,本组得出的结论为55%。增强后坏死囊变部分不强化,实质部分由于血供丰富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4、侵犯心脏大血管及邻近脂肪间隙:肿块以直接侵袭生长的方式向邻近组织生长,直接侵犯大血管,纵隔内脂肪间隙及隐窝可被肿瘤组织填充。增强扫描显示大血管被推移、包绕或致明显狭窄,mci呈灌铸型生长。
5、纵隔胸膜-肺侵犯:纵隔胸膜呈结节或饼样增厚,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mpi呈尖角或锯齿征。
6、胸膜种植:表现为远隔胸膜区胸膜不均匀增厚或结节样突起,多伴胸腔积液。
7、心包受侵或转移,肿瘤直接侵犯心包,有时可伴心包积液。
8、胸骨直接受侵或转移,胸骨直接受侵最多见,溶骨性或成骨性骨质破坏均可见。
9、淋巴结转移,本组病例以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10、血行转移:可见肺、肋骨、肝脏及肾上腺转移。
胸腺类癌为一类独立的胸腺肿瘤,在组织学,电镜和临床特征方面与上皮型胸腺瘤有许多不同。在光镜下胸腺类癌的组织学特点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类癌是一样的,肿瘤细胞的体积小,且规整,细胞核均为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中含嗜酸性细胞小颗粒,肿瘤细胞呈束状或带状类器官结构排列,可见到玫瑰花结样结构及肿瘤中心坏死。该病常见的症状表现如下。
胸腺类癌的症状:
2/3~3/4的胸腺类癌见于成年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平均年龄介于42~50.6岁,1/3~1/2的患者在手术确诊前无症状,在胸部x线检查中无意发现,而少数病人仅有前胸疼痛,咳嗽,咯血,气促等非特异性症状,若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则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个别者也可表现为疲劳,发热,盗汗等。
30%~40%胸腺类癌病人在确诊前常出现典型的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这是由于胸腺类癌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异位性acth所致,其他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如抗利尿激素增多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胰岛细胞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和肥大性骨关节病等亦不少见,胸腺类癌患者容易发生远处转移,20%~30%的患者就诊时就有骨或皮肤的远处转移。
胸腺类癌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ct检查,ct示前纵隔肿块,多为分叶状,瘤内点状钙化,呈局限性或浸润性生长,常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现下列情况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①临床上有cushing综合征,排除肾上腺原发病变,应行胸部ct检查,有时可发现小的胸腺肿瘤;②spect或x线片提示骨转移者,应考虑前纵隔肿块为胸腺类癌的可能性。
胸腺类癌的并发症:
胸腺瘤分侵袭性胸腺瘤和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原来也叫恶性胸腺瘤,因为恶性的胸腺瘤与胸腺癌不容易区别,现在一般认为是侵袭性的胸腺瘤。侵袭胸腺瘤可以认为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恶性肿瘤,非侵袭性胸腺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合并瘤外综合征,有这些综合征的病人合并肿瘤的机会比较大,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些肿瘤与综合征有明确的相关性,手术切掉有明显的改善。有些没有明显相关性,只是这两个疾病同时发生或者伴随发生的比例比较高。常见的瘤外综合征有重症肌无力。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