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作为我国“十三五”计划中的重大科技专项,对推进医疗创新技术在以高血压为典型代表的慢病防治领域中的转化应用,必将发挥出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去年十月,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2017年更是成为分级诊疗慢病下基层医改政策落地的关键年。精准医学作为我国“十三五”计划中的重大科技专项,对推进医疗创新技术在以高血压为典型代表的慢病防治领域中的转化应用,必将发挥出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加强精准治疗与精准防控在三高慢病管理中的核心应用作用,由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主办、南通普惠精准医疗承办、北京益序医疗协办的“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个体化用药及精准防治沙龙”活动于5月20日在江苏南通顺利召开。
此次活动聚合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当地十余家大型医院多位知名临床专家,共同探讨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精准预防与诊疗。活动通过结合药物基因组学在慢病合理用药和临床个体化用药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享,明确了预防措施,对指导合理用药,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会上,北京益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市场总监王雯静女士,向与会嘉宾展示了益序医疗于2016年自主研发的“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精准用药基因测序产品”对协助推广个体化合理用药的应用价值,展望了大样本人群高血压基因组学数据库对推动中国高血压慢病防治与新药研发的研究价值与发展前景。
2016年11月6日,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正式启动“高血压精准防治十万人基因队列项目”,该项目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基因组学专家胡松年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北京益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该项目总执行方。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民政部直接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作为国家级医疗大健康资源技术转化平台,中康促将在全国各省的重点城市同步推广该项目,落实慢病防治中心和临床试点基地。
未来通过对大群体样本全面的组学数据分析,该项目不但可以协助指导临床用药选择及疗效评估,还将进一步与临床大数据结合,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药物基因组数据库,绘制出中国的高血压基因地图,提高高血压相关疾病治疗的有效率,支持原研药的研发。
可以预见的是,“高血压基因队列十万人项目”的启动,对于我国高血压等慢病的精准防治,以及揭示并理解“人体与疾病、疾病与药物、药物与机体代谢”之间的关联性与作用机理具有重大意义,这或许将是实现以人为本个性化治疗的有效实践。
南通作为中康促“高血压精准防治十万人基因队列项目”在江苏省的第一个试点城市,将就该项目设立临床科研专家工作组,同时与全市多家知名医院达成科研合作意向,旨在普惠大众,推行精准医疗理念——以个性化用药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医疗效率和用药效果,缩短试药调药周期,减少无效用药支持医保控费,让百姓受益;同时打通慢病管理闭环服务,落实分级诊疗政策,改善基层慢病管理效率。
对此,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松年教授,以“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应用”为题,分享了近年来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变异所导致的个体对药物的不同反应的突破性进展。胡教授还特别列举了近期高血压精准用药项目的数据分析对比结果,佐证了该项目辅助临床用药决策的应用价值。
胡教授表示,一项对利尿剂无应答伴随长期临床预后差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在中国人群中ADD1基因的rs4961多态位点的GT+TT基因型与呋塞米联合螺内酯治疗无效相关,与GG型相比,GT+TT基因型增加了约2.5倍的治疗无效风险,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国高血压患者服用该药物无效。
rs4961是位于ADD1基因上影响呋塞米疗效的重要多态位点,其在中国高血压人群中的频率远高于中国正常人群和欧洲高血压人群。大量的研究表明该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风险相关,尤其是亚洲人群。
胡松年教授表示,绝大多数西药在做药物研发时,其相关药物代谢的研究脉络是比较清楚的。个体化精准用药就是通过基因检测的手段,在患者用药前先检测药物相关基因关键位点的突变情况,预测药物可能的反应形式,判断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药物代谢水平,根据患者基因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梳理不同药物的剂量选择,在多种治疗方案中选择相对风险小且更对症的方案,从而增加首剂处方的有效性,避免毒副作用,以实现降低不良反应、减少无效用药、节约医疗费用,实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自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全国首创了“精准用药门诊”,以医师药师联合问诊的形式,为患者调整合理用药方案,开诊两年来积累了大量临床个体化用药的实践经验。
来自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的副主任药师韩菲菲,以基因检测辅助临床个体用药诊断为主线,与大家分享了从个体案例揭示临床用药存在的实际问题,强调通过基因检测预先了解不同个体的基因分型对选择用药方案的必要性。
药物基因组学已成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评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指导新药研发和评价新药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药物反应相关基因进行深度测序,进而分析受检者对不同药物的适用情况,可以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检测辅助临床诊断,除了可以用于评估个体化用药方案外,还可以为一些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疾病提供证据,提高诊断效率。对此,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吴翔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2016年ES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和收缩功能减低性非扩张型心肌病定义”的最新修正内容。
声明指出,临床医生应关注DCM患者及其亲属发病的各类病因及多种临床特点,并更新了DCM的诊断标准,增加“收缩功能减低性非扩张型心肌病”这一分类,有助于提高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利用高通量技术的研究报道指出DCM患者存在一个以上潜在的致病基因突变。DCM患者亲属系统性心脏筛查证实20-35%为家族发病,20-25%受累病例可能存在致病基因的突变,最常见的是核纤层蛋白A/C和心脏肌节基因。因此,对临床而言,认真评价患者及其家属的表型将对正确解释基因结果起到关键作用。
再好的技术和产品,如果不能广泛应用到患者服务中去,终还是镜中花水中月。慢病管理下基层,是新医改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来自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魏美芳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在新医改政策下实施区域分级诊疗的定义、标准、路径、要求、目标以及难点。
据2015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的慢病防控目标要求各国政府承诺完成——到2025年要将血压未达标的人群比例下降25%、食盐量相对减少25%、吸烟率相对减少30%,并规定到2030年要使因慢病过早(30-70岁)死亡人数减少25%等。
想要达成如上承诺的慢病疾控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预防与控制,特别是加强基层慢病管理的力度与精准度。因此,双向导诊的分级诊疗和卓有成效的基层随访在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中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就提出了“慢病管理五大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以及睡眠管理和戒烟限酒的处方,提倡打通慢病管理的医疗保健服务闭环,努力实现对慢病患者全面全程的管理,走出单纯的“就药谈药”的局限性。?
“十三五”期间,国家还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百万自然人群队列”和不少于20种每种5万人的“专病人群队列”。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全民健康认识的空前提高,以及精准医学快速布局发展,通过精确地测量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分子、环境和行为因素,重新定义疾病发生、预后及治疗反应,从而产生更精准的诊断、更合理的疾病预防策略和更佳的治疗选择,并开发新型治疗方案,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
试想在不远的将来,医生或健康管理师会一手拿着患者的基因图谱,一手拿着相关环境、社会、生活习惯、心理、体检等信息,在可靠的基因组学大数据分析系统中做出综合评估,准确预测患者的基因组导向下的可能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的基因组导向下的健康管理,以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使疾病不发生或晚发生。
目前,本项目已在全国顺利开展多个试点,希望能够通过专业扎实的科研与优质顶尖的技术,推动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真正为百姓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