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布的心血管病报告(2013),心血管病现患人口就3亿。另外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350多万人,每年仅仅住院费用心脑血管疾病500亿,这个经济负担也是非常重的。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10年到2030年,我们慢性病的发病数会增长2到3倍,如果这个数字如果变成现实的话,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能承受得了吗?而且快速增长就是这10年,所以应该说我们是重任在身,非常紧迫。"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陇德介绍,未来10年,中国慢性病的发病数还将快速增长。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报告,慢性病在全世界死亡率中高达87%,其中在中国造成这些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烟草、过度饮酒等一系列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在未来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还在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到2025年把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低25%。对此,中国也于2012年由原卫生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对各种慢性病防控及专业人员配备提出明确目标。王陇德指出,防治慢性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
"慢性病防控中间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当然是健康知识、理念、技能的不足。作为慢性病防治的主力军,我们的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医务人员,吸烟是全球公认的重要的可预防的慢病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医务人员吸烟率还在40%,美国医务人员吸烟率3%,英国6%,我们还40%,一个社会医务人员的吸烟率下不去,这个社会想控烟就是一白话。可以说健康教育是疾病防控的最主要的关键因素,仍然没有广泛开展,所以健康行为形成率很低。"
据悉,中国已经将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医改规划》都提出要实行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中国慢性病的防治工作规划更是将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重要的策略措施。
去年9月底,中国还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这份《意见》提出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参与该意见起草的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医改处负责人李瑶光认为,中国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我们和专家的讨论过程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健康服务业覆盖面非常广,产业链很长,大概可以分为四大体系。第一个是面向传统的面向疾病人群的医疗服务,还有就是健康保险体系,另外就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将来也是增长性很大的,就是健康管理和促进体系,主要是界定它是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第四个体系就是支撑性的第三方体系以及药品医疗产业开发的支撑性体系。"
世界银行一份研究表明,过去40年来,大概有8%到10%的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于全球人群健康的改善。德国的健康服务业产业增长的总值已经占到德国GDP的11%,同时吸收就业全德国大概14.5%的人口在这一领域里就业。对此,李瑶光预测,从消费结构上来看,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国,医疗保健需求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