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引起脑栓塞的原因

  1、风湿性心脏病:发生脑梗塞的病人中约一半以上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中发生脑梗塞占14%~48%。不管有无临床表先,脑部病理检查发现脑梗塞者达50%。当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扩大以致血流缓慢淤滞而易于促使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血流的不规则更易使它散落成栓子,导致脑栓塞。当心房颤动时,发生的机会更多。

  2、心机梗死:心肌梗死可使心内膜变质,以致血小板可黏附在上面发生血栓形成。心机梗死范围越大,血栓形成机会越大。如果心机梗死后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循环淤滞,更易在增厚的左心室内发生壁血栓形成。心机梗死后如果发生周围血管(脑、肾、脾、肢体等)栓塞,则绝大多数发生在心机梗死后的第4~20天内;多发生性栓塞时,诊断易明。至于后期发生的脑栓塞,在老年病人中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宜鉴别。

  3、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一般均在风湿性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细菌附着在病变内膜哂纳感繁殖,并与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等结成细菌性赘生物,脱落后即可循血流发生脑栓塞。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脑栓塞者占10%~50%,其中1/5的病人在发生脑梗塞之前无临床症状或既往史。有血栓形成的非细菌性心内膜炎在脑栓塞的病因中约占10%,这些病变包括风湿性心机炎、红斑狼苍、癌肿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可能与凝血过程失常有关。

  4、其它:近代心脏手术的发展,也增添了一部分心源性梗塞的发病。罕见的原发心脏肿瘤如粘液瘤、肉瘤引起脑栓塞也偶有报道。

  脑栓塞病人宜用心血管和脑血管同治,血液和血管同治的中成药物

  心脑同治理论是在对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病理生理学和病因病机的充分研究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而提出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选方用药,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比单独治疗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的药物有效率提高40%以上,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则。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全身性疾病,只是由于累及的部位不同、发病先后不一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但最终常在同一个体并存是本病程发展的必然结局。

  因此在治疗药物上,心脑同时治疗的中药才能有效防止病症进展迁延;对合并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利用心脑同治药物的相兼治疗能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心脑同治类药物就是对治疗脑梗塞、冠心病的治法方药有机的组合调整,相互渗透补充,从整体治疗心脑血管病,对提高脑梗塞、冠心病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点击查看更多心脏病相关疾病内容

相关推荐

达比加群酯胶囊(泰毕全)
达比加群酯胶囊(泰毕全)
预防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成人非瓣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SEE): ·先前曾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 ·左心室射血分数<40% ·伴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2级 ·年龄≥75岁 ·年龄≥65岁,且伴有以下任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或高血压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
心宝丸(星辰牌)
心宝丸(星辰牌)
温补心肾,益气助阳,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心脉瘀阻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窦房结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动过缓、病窦综合症及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盐酸倍他司汀片(信谊)
盐酸倍他司汀片(信谊)
主要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血管性头痛及脑动脉硬化,并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高血压所致直立性眩晕、耳鸣等亦有效。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