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对健康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方面压力的增大,我国高血压患者在不断地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中风的主要病因。
脑卒中(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我国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约70%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我国住院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致死/残疾率为34.5%~37.1%。
1、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造成整个血管壁不光滑,导致血脂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斑块越厚就使得血管越狭窄,一旦有一天形成一个血栓堵住就会发病。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每一天病情就往前进一步,当血管突然堵住就会引起相应部位的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中风)很凶险,会引起死亡、导致残疾。中风以后的症状多种多样,因为大脑的各个区域的功能不一样。有些区域掌管运动功能,就会造成偏瘫;有些区域管感觉功能,就会造成感觉障碍或者致盲;有些区域管精神状态,就会造成精神病的表现;有些区域管平衡功能,就会出现走路不稳、不能直线行走、整天头晕目眩的表现。最多见的是“三偏症”,就是偏身感觉障碍(表现为患者对痛觉、温度感觉障碍,不知道自己位置等),偏身运动障碍(表现为患者口角歪斜、步履蹒跚等)和偏盲(患者一侧的视力受损)。
2、脑出血
引发脑出血的最主要的疾病就是高血压,这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血压越高,动脉的压力就越大,血液从粗的血管一级一级分流到小血管,会让小血管受到很大的压力,如果当血压非常高的时候,血流非常快,血液要突然转个弯拐到小血管去,在转弯处的这块血管壁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在这个小血管的转弯分叉处会膨出一个微型动脉瘤,这个动脉瘤一点点长大,血压一点点增高,某一天“嘣”地一下——破了,就成了脑出血。
出血的部位如果在我们生命中枢,会直接造成呼吸、心跳停止,如果出血部位稍微偏一点,但是离我们的中枢很近的话,可能马上就会导致昏迷。而且脑出血发展很快,有可能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死亡了。
有一种动脉瘤是先天形成的,多数在蛛网膜下腔;还有一种是后天形成的动脉瘤,这就跟高血压有关,而高血压又可以让蛛网膜的动脉瘤提早破裂。
3、预防中风,降压是关键
一旦发生脑卒中(中风),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包括基础干预:干预高血压、心脏疾患、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脑卒中(中风)可控危险因素来预防再中风的发生,侧重于纠正可逆病因及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包含抗血小板、降脂和降压,其中降压是预防的重中之重!
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降压是二级预防中风最重要的一个手段。目前我国约有2.9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51.6%、45.8%和16.8%)。
由于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需要要进行长期终生治疗,而大部分西药降压药难以完全避免副作用,使患者难以坚持服药,而使血压变得控制不佳,所以应尽量选择副作用小,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适的中西药物进行治疗,以避免副作用对自己影响。
中成药·脑卒中防治
由于某些中药和中成药不但能减轻这些副作用,而且可以增加其降压作用,对防控高血压更具有独特效果,深受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如中药天麻钩藤饮和中成药松龄血脉康等。同时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也推荐松龄血脉康作为应用于缺血性中风先兆的中成药,临床应用于中风先兆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属于肝阳上亢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