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脑卒中,很多年轻人感觉离自己很遥远,但这几天我们科收了一个31岁的女孩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患者以“头痛,右手麻木无力8小时”为主诉由门诊入院,CT结果回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入院第2天,在局麻下行DSA+取栓术,在上矢状窦、左侧橫窦、左侧乙状窦静脉取出大量红色血栓,给予抗凝、改善循环、脱水降颅压、肢体康复等治疗,术后第10天,患者好转出院。
入院后患者危险因素的筛查,没有发现明显危险因素,只有12天前有一次流产史,怀孕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就是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个病因。
那么什么是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指颅内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压增高,它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我国,CVST临床少见,约占所有卒中的0.5%-1%[1],多见于孕妇、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小于45岁的年轻人群[2]。
CVST的危险因素:
产褥期:遗传性高凝状态[3]、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既往血栓形成病史、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多胎妊娠、年龄>35岁、肥胖、剖宮产(尤其是产程中紧急剖宮产)
颅内或局部感染(颜面脓肿、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脑膜炎)
口服避孕药
心脏病、心梗、心瓣膜病
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外科手术
脑外伤
高热
全身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
中毒
脱水一一高凝状态:频繁腹泻、呕吐。
临床表现
头痛是CVST的最常见症状,约90%的病例可出现头痛,部分性或全身性痫性发作较动脉性卒中多见,40%的患者可有痫性发作,围生期甚至高达76%。局灶性神经性功能缺损是CVST的常见表现,可单侧或双侧,或左右交替出现,包括中枢性运动和感觉缺失、失语或偏盲,见于40%-60%的病例。20%左右的患者入院时就有意识障碍,入院时昏迷是预后不良的强烈预测因素。因此,对急性或反复发作的头痛、视物模糊、视盘水肿、一侧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痫性发作、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或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均应考虑CVST的可能[4]。
根据影响不同静脉窦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综合症状,常见的几种表现如下:
(1)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眼鼻面部感染,表现眼球突出、眼睑眼眶眶周结膜充血水肿,眼底瘀血水肿,眼球运动受限,孔散大,面部感觉障得等。
(2)横窦与乙状突血栓形成: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窦炎,表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不清同侧眼球外展困难等。
(3)上矢状突血栓形成:颅高压症状、意识障碍突出,可伴癫痫(抽搐等)发作,出现对侧偏瘫、偏侧麻木。
(4)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多由静脉窦血栓扩展而来,表现头痛、呕吐、精神异常、部分性发作(一侧肢体抽搐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
治疗原则:
降颅压、控制痫发作、抗凝、对症、溶栓、取栓、抗感染等。
患者预后静脉窦血栓预后较好,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够痊愈,死亡率不超过10%,少数有复发。
。
健康指导
产褥期患者出院后应服用抗凝药物,对于病因明确且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华法林可使用3个月,对于病因不明确的高凝状态可服用华法林6-12个月,对于复发性CVST患者可考虑终身抗凝,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凝状态。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随意挤压危险三角区。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提高免疫力,减少颅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