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黑暗中刷微信女白领眼底起水疱
据医生介绍,女白领30多岁,就诊时说,自己用右眼看东西时,视觉中心总有个黑圈挡着,看东西变远、缩小。黑圈突然出现后,一直没消失,已持续两三天。陈玮再询问得知,女白领长期睡不好,每晚关灯后会在床上长时间玩手机刷微信,也常在黑暗中玩电脑。
经检查,她患上了中浆病(即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单地说,就是眼底起了水疱,形成黑圈,导致眼部中心视力突然下降、出现中央暗点。
医生说,此病常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多半常在黑暗中长时间玩手机电脑或看电视。人在黑暗中看发光物体,瞳孔会变大,进入眼底黄斑区的一些有害光线会比在光亮环境中多,黄斑区受损伤,就会诱发这种病。此病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
沉迷微信无法自拔大妈单眼险些失明
另一名患者是医生前一段时间接诊的。这是一名退休在家的50多岁的妇女,平时爱看微信上的文章,渐渐沉迷,无法自拔。这名妇女就诊时告诉陈医生,自己长期以来,从早到晚地刷微信,已经“停不下来”。她患有高血压,但眼睛一直挺好。可就诊前一天,她的一只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了。
经检查,她这只眼睛的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视力骤降,濒临失明。这种病俗称眼中风。医生说,眼中风和脑中风类似,是视网膜静脉或动脉阻塞引起的,若是动脉阻塞就更危险了,很快会失明。此病常见于“三高”人群,如今沉迷微信的中老年人不少,这种病例在增加。
目前这名妇女已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视力有所提高。医生提醒,眼中风和中浆病一样,一旦患上了一次,今后就容易复发,后果严重。
年轻也要每年查眼底预防“眼中风”
导致“眼中风”的原发疾病,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此,一般来说,“眼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这些疾病的中老年人。
但是,随着动脉硬化人群的日趋低龄化,目前它的发作在青年人中也不少见。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往往是“眼中风”的高发时节,而凌晨时分,是“眼中风”的高发时间段。
所以,一觉醒来之后,如果发现自己视力骤减,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溶栓治疗仅限于6小时内,一旦超时,治疗的价值就不大了。
经常进行眼底检查,是预防眼底疾病及全身血管疾病最为有效便捷的方法。医学常将眼底检查称为“小投入大回报”的事,因为眼底检查费用极低,只有十余元。
关于这项检查,儿童及青壮年可每年做一次,而老人以及“三高”人群,最好每3个月检查一次。
“眼中风”预后的关键是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的时间越长,视力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
因此,“眼中风”的抢救和心梗、脑中风一样,必须争分夺秒。
“眼中风”其实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个信号,由于其来势凶猛,后果严重,所以重点是加强预防。
眼中风的六大预防方法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达标
“眼中风”与脑中风一样,多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是重要的基础病变,病因是高血压所导致的血管硬化,控制血压达标可以减轻或延缓血管硬化。中老年人平时应积极治疗和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疾病,注重饮食结构的均衡,戒烟限酒,减少盐分摄取量,少食过于油腻的食物。
二、心态平和,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情
生气、发怒、情绪激动,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能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有时甚至比服药更重要。
三、遵照医嘱,平稳降压
降压药使用不当也可引发“眼中风”。有资料显示,3/4的“眼中风”引发因素为夜间血压过低,这与睡前服用降压药或降压药用量过大有关。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按照医嘱服药,不要一下子把血压降得过低,降压药尽量不要放在晚上睡前服用。
四、适度运动,保证睡眠
中老年人应加强锻炼,以维持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转。高血压患者血液循环差,静坐少动会进一步加剧血流减慢而形成血栓,发生血管堵塞性疾病。高血压病人锻炼时间要适量,强度要适中,不宜剧烈运动。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冬季以及季节转换、温差变化大时要注意保暖。
五、定期检查,提早干预
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血管硬化,而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可以直接看到的血管。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定期检查眼底,以便早发现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早期病变,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减轻延缓病变,避免“眼中风”。
六、早期发现,及时救治
日常生活中如果突然出现眼前黑雾或波纹、视物模糊等感觉,应警惕可能是“眼中风”的先兆,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以防延误病情。如果有条件,应该尽快含服硝酸甘油,用食指在眼球表面轻轻按揉,有可能疏通血管栓子,为医院抢救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