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 规范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随着介入治疗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选择PCI治疗,然而,ACS患者的治疗受很多因素影响,病情的轻重是否是选择PCI治疗的主要因素?换句话说,对于未进行血运重建的ACS患者其真正风险性有多大?

  ACS介入治疗对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尤其在高危患者,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从目前对于ACS注册研究资料来看,接受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的危险性仍较高,如接受介入治疗患者随访12个月结果,发病率远远高于10%。另外,非介入治疗ACS患者风险更高,再发生率可以高出一倍,甚至20%或更多。而且这部分患者再发生ACS时猝死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介入治疗还是非介入治疗患者都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CS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或表面溃烂,使内皮下基质暴露,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引发血小板的粘附和激活,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同时凝血系统激活使已形成的血栓增大,部分或完全造成血管腔闭塞,最终发生ACS。

  ACS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对易损斑块的处理。动脉粥样斑块一般为多发,因此,仅处理单一斑块并不意味着患者没有危险。易损斑块来源于易损病变,如血液或者冠状动脉整体情况处在一种易损状态,实际上是内环境问题。所以对这种患者一定要强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现在一直强调非介入治疗患者要强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关键问题是从登记资料来看,非介入治疗患者危险性更高。介入治疗患者放置支架后会进行术后随访,为防止血栓发生会加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非介入治疗患者因为没有放支架似乎觉得万事大吉了,反而危险性比介入治疗患者危险性更高,所以强调对于非介入治疗患者更要加强二级预防,强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ACS患者一旦过了急性期是否还存在临床症状?若不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否说明其病情已处于稳定、危险下降而不再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ACS急性期过后,并不代表患者病情真正稳定,因为目前临床结果来看,冠状动脉病变大部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稳定,从病理上来说斑块稳定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时间能够稳定,所以在ACS急性期后一段时间属于易损期,在易损期内要强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从国内外指南中可看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三个月到半年,推荐延长疗程到12个月。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抗栓治疗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血小板活化是ACS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那么氯吡格雷75mg抗血小板在ACS治疗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抗血小板活化肯定是控制ACS发病和减少事件的重要环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从其方便程度、临床疗效、术后及远期预后的改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非常理想的,它们是黄金搭档,但这种黄金搭档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找到比它们更好的药来替代。我相信肯定会有既有效而且副作用又小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出现。但不管什么药物出现,目前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概念是非常明确的。

  (实习编辑:谭超堂)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