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方法及诊断分析

   目前,颈动脉超声检查己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没有规范检查方法和熟悉有关诊断分析问题,以致造成一些误差。为此,现就颈动脉超声的检测技术及诊断分析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期引起国内超声工作者的关注和探讨。

 
  检查方法和步骤
 
  1。首先作横向探测,将探头置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采用二维超声显示,其用途为:①测量血管内径;②识别膨大部、颈内及颈外动脉所在位置;③观察CCA、ICA、ECA管壁四周有无斑块,确定斑块所在部位。
 
  2然后,取颈前侧位作纵向探测,从颈根部沿颈总动脉血管长轴作纵向扫查越过膨大部分别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长轴。其用途为:①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②测量斑块长度及厚度、观察其表面及内部特性;③用于CDFI显示血流方向、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④进行脉冲多普勒检测,观察流速曲线及血流参数测定。
 
  3必要时,加用颈后侧位纵向探测:探头置颈后侧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作纵向探测,其用途为:①分叉部位置过高,经前侧位检测不能显示者;②经颈前侧位纵向扫查颈内动脉显示不佳者。
 
  4右侧颈动脉扫查,要注意追踪检测无名动脉分出右锁骨下动脉及颈总动脉的头臂干分叉部有无斑块形成和狭窄。
 
  5在二维图象清晰显示基础上采用CDFI,观察血流方向、性质(层流、湍流及涡流)有无充盈缺损、狭窄、血流中断及倒流。
 
  6CDFI显示下确定取样门放置位置,进行脉冲多普勒检测,观察血流流速曲线形态,测量血流参数。
 
  在颈动脉检测时,有些操作者仅采用纵向探测,不作横向扫查,这样,可遗漏位于管腔侧壁的斑块,在管径测量时也会所测并非最大内径,因此,应两者相结合进行检测,才能取得全面、可靠信息。
 
  血管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的测量
 
  1内径测量以血管横断面心脏收缩期的内径为准,分别测量颈总动脉中部、颈内动脉距其窦部1cm处、颈外动脉距膨大部1cm处,测量从内膜内表面至对侧内表面的垂直距离。
 
  2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测量部位目前国内多数采用一点法,即定位于颈总动脉开始膨大处近心端10-15mm处的远侧壁,也有文献报告应用多点法,即选取颈总动脉开始膨大处近心端10-15mm、膨大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的远侧壁。测量内膜内表面到中层与外膜交界面的垂直距离。正常值:颈总动脉、颈内动脉IMT<1.0mm,颈总动脉膨大部<1.2mm
 
  斑块测量及超声特征描述
 
  1测量方法横向扫查观察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确定斑块所在位置(注意:仅用纵向扫查可遗漏位于侧壁的斑块)。然后,以血管长轴图象测量斑块上下径(长度)及厚度,斑块呈非对称性者要用横向探测,确定斑块最大厚度值。
 
  2斑块超声特征描述应提供斑块部位、大小、形态结构、回声强度、内部回声分布信息。斑块回声临度以强、高、等、低区分(血液为无回声,胸锁乳突肌为等回声,血管壁外膜为高回声)低于胸锁乳突肌回声为低回声,与胸锁乳突肌回声相同为等回声,高回声与血管外膜回声相同,高回声伴声影为强回声,斑块内有二种以上不同强度构成为混合回声。此外,还应注意斑块表面规则和不规则,回声分布均匀与不均匀,有无斑块内出血(斑块内不规则无回声区)及溃疡形成。超声报告斑块以物理特性为主:如低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等。
 
  3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国内、外学者研究报告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顸后相关。通过斑块特征与病理分析发现,以脂类成分为主的低回声斑块,斑块内膜脆弱容易破裂出血,继而血栓形成;这类斑块不稳定,易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症状。以纤维素为主要组成的等回声或高回声,钙化病变呈高回声伴声影者,这类斑块,内膜纤维帽完整较厚,不易破裂称稳定性斑块。近年来,己有学者应用超声造影观察斑块造影后增强特点判断稳定性。提出经超声造影后显示斑块由周边向内部呈密度较高的点状及短线状增强为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斑块无增强或周边及内部呈稀疏点状增强为稳定斑块
 
  (实习编辑:黄翠君)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