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心血管疾病负担非常可怕
在中国近四分之三(按中国人口13亿计算,接近10亿)的人存在心血管问题,只有2‰达到完全健康标准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这份研究报告全名为《中国成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StatusofCardiovascularHealthinChineseAdults),基于9.6万多名年满20周岁的中国普通民众心血管健康数据。
该研究采用的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标准,将心血管的健康分为行为健康和身体健康,行为健康包括不吸烟、体重指数正常、体育锻炼达标及饮食健康,身体健康的指标则有不吸烟、血脂正常、血压正常和血糖正常。
最终数据显示,在中国,身体健康四个指标都占全的人占13.5%,四项行为健康占全的人仅为7‰,而上述七项健康指标全部满足的人更为跌至2‰。研究者还将七项健康指标均分为理想、中等和低等三个等级,其中心血管健康状态较差者达到了3/4,中等心血管健康者占不到1/4,至于理想的则更可忽略不计了。
国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并非首次被警示,很多研究也说明了形势严峻
当然,此次并非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首次被敲警钟。
去年年底,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布了《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3》,该研究评估了1990年~2013年间188个国家的死亡情况,由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领导的国际研究人员联盟指导进行。报告显示,在中国,最致命的三种疾病是脑卒中、冠心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三种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2013年全部死亡人数的46%。
而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血管病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心衰等。换言之,中国最致命三大健康杀手,心血管疾病占去两个。
而中国的统计数据同样令人担忧。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高达2.9亿,即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相当于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而另一个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显示,在中国,心血管病患者的住院人数在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增加了四倍多。2001年因心脏病住院的平均每十万人中有3.7人,到2010年就飙升至15.8人。
全世界都有“心不好”,但中国心血管病还有两个特色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全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疾患。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份《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0.35%。到2014年第二份报告发布,死亡人数依然高至1750万,占全球死亡总数31.25%。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心血管病风险明显下降时,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降反升。
由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因此,心血管病一度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多发疾病,被戏称为“富贵病”。现在,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3》,1990年~2013年间,在高收入地区,心血管病病死率是下降了22%。美国心脏协会(AHA)统计数据也显示,自1995年后心血管病死率明显下降。
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如前文所述,在中国,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分列死因的第一、二位,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的排名还是由1990年的第七位攀升至2013年的第二位。而《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则直接显示,中国心血管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虽然从2009年起,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趋缓,但仍呈上升趋势。
相比欧美心血管病患者多为70岁以上者,中国人罹患心脏病者要年轻得多。
心脏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是自然的。因此,在很多现代人眼里,心血管问题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只有到老了的时候,才用为自己的血管健康操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心血管病发病高峰确实呈老龄化态势,发病风险最高的为60岁以上的老人。
而在中国,一项由北京心血管病医院联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等进行的、耗时十年涉及北京等17个省市的研究表明,中国处于职业颠峰期,即40岁到64岁的人群受到心血管病影响的比例比发达国家更大。
在过去15年里,中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患冠心病的人数增长了150%。以北京为例,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2007年~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发病率上升28.1%,其中年轻人群的发病率上升较快,男性35~44岁增幅最大,达到30.3%。
与心血管健康有关的公共政策,政府和公众都需要认真对待。
导致心血管健康状况受到威胁的因素,已经有很多医疗研究指出来。
美国心脏病学会衡量心血管健康的四项行为健康指标——不吸烟、体重指数正常、体育锻炼达标及饮食健康,所对应的也正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用烟草、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等。根据《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这些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当然,中国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潜在的决定因素,它们体现出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决定因素包括压力、遗传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等。
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副主任教授看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引起中国人心血管健康问题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人越来越富足,同时也开始消费更多高胆固醇和高盐高油的食物。来自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是导致心脏疾病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在不久的将来,心血管疾病将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病。
在“中国成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的7个健康指标中,大多数中国人能达到3~5个指标,这说明中国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状态仍可以通过有效干预策略得以改善。
从公众层面,政府应该普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国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却缺乏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宣传。这导致国人对心血管疾病的知识严重不足。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血脂异常人数占人口总数的18.6%,知晓率和检测率分别为3.2%、6.4%;而美国血脂异常人数占人口总数的13.8%,其血脂异常知晓率、检测率分别高达50.4%和48.1%。
美国有研究称,在禁烟实行1年后,心脏病发作的病例减少了17%,3年后减少了36%。
当然,政府更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如鼓励戒烟、推广健康饮食和提倡运动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拟定低成本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例如:针对不健康食物的税收和实施控制酒精、烟草政策。降低曝露在污染的环境中也能促进心血管的健康功能。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1.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患者晨练应注意的问题
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注意饮食习惯
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4.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补肾填精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氧化的合成,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5.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
(1)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可下降90%。
(2)血脂控制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6.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