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待病情稳定48~72小时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并发症: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炎;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同时为恢复期功能训练作准备。在此期间,主要采用按摩、被动运动与体位治疗手段。

  具体康复措施如下

  1、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

  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中,正确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如上肢屈曲并肩胛带后缩,下肢伸展伴髋关节外旋。因此,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

  (1)患侧卧时,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该体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治痉挛

  (2)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方上举约10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

  (3)仰卧位

  因受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也容易引起骶尾部、足跟外侧或外踝部发生压疮,因此,脑卒中病人应以侧卧位为主。必须采取仰卧位时,患臂应放在体旁的枕上,肩关节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

  另外,患侧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支撑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可置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过阳性支撑反射加重足下垂,应避免半卧位,因该体位的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2、肌肉按摩

  按摩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并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对防治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动作应轻柔、缓慢而有规律。

  3、被动活动关节

  对昏迷或完全偏瘫的病人,应作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以利于防治关节挛缩和变形。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活动幅度应由小逐渐至全范围,每日二次,直至主动运动恢复。避免粗暴而造成软组织损伤,要多做一些抗痉挛的模式的活动,如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背伸,指伸展,伸髋,屈膝,踝背伸等。

  4、床上活动

  早期床上活动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患者尽快从被动活动开始,通过自助的活动过渡到主动的康复训练程序上来。急性期主动型训练都是在床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使患者独立完成各种床上的早期训练后达到独立地完成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位的转换。

  (1)上肢自助被动运动:

  a.手指屈伸: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背,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屈伸练习。

  b.手指摇转: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心,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摇转练习

  c.上翻、下压手腕: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上翻、下压练习。

  d.手腕摇转:帮助者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左右摇动与转动练习。

  e.屈肘:帮助者一手握患者上臂,或上臂压在床上,使臂定位,另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肘部伸屈与旋转练习

  f.肩部上抬、外展、内收:帮助者一手扶患者肩上(锁骨),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肩部的上抬、外展、内收练习。

  (2)桥式运动康复仰卧位,两腿屈曲,双腿平踏床面,伸髋并将臀部抬离床面。

  (实习编辑:谭超堂)

相关推荐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
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
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
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银杏叶提取物片(金纳多)
银杏叶提取物片(金纳多)
主要用于脑部、周边等血液循环障碍。 1、急慢性脑机能不全及其后遗症:脑卒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痴呆。 2、耳部血流及神经障碍:耳鸣、眩晕、听力减退、耳迷路综合征。 3、眼部血流及神经障碍: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神经障碍、老年黄斑变性、视力模糊、慢性青光眼。 4、周围循环障碍:各种动脉闭塞症、间歇性跛行症、手脚麻痹冰冷、四肢酸痛。
辛伐他汀片(双鹤药业)
辛伐他汀片(双鹤药业)
冠心病。对冠心病患者,辛伐他汀用于:(1)减少死亡的危险性。(2)减少冠心病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3)减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危险性。(4)减少心肌血管再通手术。(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