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在历代文献中被称为“乳岩”、“乳石痈”等,如《妇人大全良方》云:“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
乳部在经络线的分布上,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脾与胃相表里。盖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如受情感刺激,气郁滞留,难于疏泄,横犯于胃,于是肝郁胃阻,两经经络相应受到影响,积聚于胃络乳房而成,逐渐一侧或两侧乳房结成硬块不散。又因肝郁生火,火化生痰,脾湿成饮,饮凝成痰,胃虚不降,滞留于胃络,于是肝郁痰凝,乳房结核,坚硬不散而成。说明乳房病变不论任何性质,与精神因素有关。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我认为情志不调是乳腺癌发生的内在病因,肝失疏泄则是乳腺癌的主要病机。乳癌与肝经有密切关系,必须结合调治。
“肝为五脏六腑之贼”,肝气一郁,诸病生焉;又有“肝郁则五脏六腑皆摇”和“舒肝胆之郁而五脏尽舒”的说法,这些确为经验之谈。因此,情志不调是乳腺癌发生的内在病因,肝失疏泄则是乳腺癌的主要病机。另外,乳腺癌术后患者虽然原发病灶已切除,但由于疾病性质未发生改变,只是所处临床阶段不同,故其病机还是相同的,即肝失疏泄也是乳腺癌术后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强调从肝郁出发,应将疏肝解郁法为主并将其贯穿其中。
肝郁之症始终存在于乳癌发展过程中,由气血渐而影响到五脏,辩证应结合其他兼证,分析在气、在血、属实、属虚、偏热、偏寒以及郁症与其他可能的有关因素,从而决定治疗方法。乳腺的诊治过程中,其病症变化多端,但疏肝解郁法的应用可贯穿始终,在坚持疏肝解郁的基础上,配合消肿散结、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临床上强调疏肝解郁,随证变通,每获良效。如在发病早期,治宜疏肝解郁,消肿散结,降火解毒等。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或放化疗期间及病至晚期,发生转移时,疲乏无力、身体消瘦、属气血亏损症,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养血,化痰散结。若能将疏肝解郁青皮、陈皮、木香、郁金、香附、川楝子等;软坚散结的穿山甲、鳖甲、瓦楞子、浙贝母、海藻;解毒抗癌的刘寄奴、墨旱莲、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联用,均有不错的效果。
由于肝郁症多由情志所伤,除辨证用药外,病人思想开朗、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实习编辑伊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