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人类肿瘤的直接影响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恶性肿瘤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种族差异及家族聚集现象,提示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个人的遗传特性是决定肿瘤易感性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病因学研究结果看,癌症与遗传有关,但癌症并不会直接遗传。不同的肿瘤可能有不同的遗传传递方式,而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或倾向性。所谓癌症遗传易感性,是指在相同生活条件下的人群中,有的个体有更有容易发生癌症的倾向。在一定的遗传特征的基础上,癌症是否形成,还取决于诸多后天因素及外界致癌物的综合作用。因此,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得癌,易感人群和癌症家族成员也不是对任何癌症都易感。到目前为止,在人类肿瘤中,只有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病以及结肠息肉综合征被认为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学者报道,在欧美妇女中最常见的乳腺癌约有30%的病例有遗传倾向,胃癌、食管癌、肝癌也具有遗传性,肺癌也似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的家族中患有结肠息肉症的人很多,但只有一部分人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变为结肠癌。因此平时注意自身保护,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将会减少人们接触致癌物质的机会,从而减少癌症的发生。
(二)免疫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和免疫防御功能。因此,虽然肿瘤细胞在体内是经常发生和存在的,但绝大多数人并未发生肿瘤,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有效地抵抗、消灭外侵的细菌、病毒等,并能清除外来的有毒物质及机体内的代谢产物。能在防止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肿瘤发生率就明显增高了,而且生长亦快,并容易转移。《医宗必读》说得很清楚:“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三)营养因素:
饮食营养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但饮食要有节制,营养要均衡全面,否则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而产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营养不良是引起肿瘤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当补充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或微量元素(如硒)会降低一些肿瘤的发病率。
(四)激素水平:
内分泌功能紊乱对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已发现,内分泌紊乱与宫颈癌、卵巢癌、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甲状腺癌、男性前列腺癌等发生有关。
(五)精神因素的影响:
精神因素即祖国医学所概括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这对于患者赖以抵抗癌症侵袭的免疫力是有重要影响的。《妇人良方》认为“乳岩”的发生:“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许多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情绪的好坏与癌症的发生有着重大关系。癌症患者精神多有重大创伤,或有较长时间精神的压抑、郁闷等,性格开朗的人很少患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