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直肠癌!

  调查发现,直肠癌发病率快速增长与市民饮食结构密切相关,目前饮食过于精细,很少吃玉米、小米、谷物等粗粮,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同时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为主,这给直肠癌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天津市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朱莉指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前放疗可增加保肛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中低位直肠癌约占全部直肠癌的70%左右,高位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与结肠癌相近,而中低位直肠癌由于解剖位置及解剖特点,造成外科手术的难度较大,局部复发率高,疗效不尽如人意。低位直肠癌是直肠癌中最好发、最难治、疗效最差的一类。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直肠癌患者在要求外科医生彻底切除肿瘤,清扫区域转移淋巴结的同时,也要求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性功能和排尿功能。

  注意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排便习惯改变是直肠癌典型临床表现,也是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之一。病人在患直肠癌之前,排便一般都很有规律,病发后排便失去规律,如排便次数、时间和数量的改变,但因癌肿所在部位和肿瘤病理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腹泻或便秘交替也是直肠癌典型临床表现之一。如果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症状,就可能是因为肿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

  直肠癌典型临床表现还包括黏液血便。巨大的菜花状瘤块及肠道黏膜的炎性病变常分泌大量黏液,可引起黏液便,如混有气体,则粪便呈泡沫状。病变周围合并感染,产生大量脓液,易误诊为慢性肠炎或痢疾。

  哪些检查可以确诊直肠癌

  肛门指检:据统计,大约有75%的直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发现肿瘤,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指检,否则忽略了肛门指检,可使一些病人就诊受到延误。

  便潜血:有资料表明便潜血检查应用于直肠癌的筛查可早期发现直肠癌。

  CT和核磁检查可以对直肠癌进行进一步确诊,直肠腔内超声EUS可较精确地测定肿瘤浸润肠腔壁的深度,利用标准的灰阶扫描诊断肿瘤的分期,有经验的检查者可达80%~90%的准确性,检测阳性淋巴结的准确性约70%~80%。增强频率探头能够探测到直径小于5mm的淋巴结,但由于直肠周围大部分淋巴结直径较此更小,因此也只能检测到约40%的淋巴结。

  钡灌肠即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可提供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类型,并可观察结直肠的多发病变。

  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可检查距肛缘25cm以内的病变,可发现60%-70%的大肠癌。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自1908年Miles手术(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用于临床以来,一直以其可靠的根治性而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术式”,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直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解剖学上的深入研究、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实施以及新手术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实了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疗效得到普遍认可,使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由40%左右增加到70%左右。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与Miles手术相比,二者在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前者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治疗中低位直肠癌采用保肛手术,不但能够保留患者的肛门括约肌,而且使其功能保留,避免了患者在手术后终身携带粪兜的痛苦,是对于部分中低位直肠癌较好的治疗方法。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基本原则:一、保证肿瘤的根治性。保肛手术后不增加局部复发率,长期生存率无变化。二、术后肛门排便和控便功能良好。要求具备健全的括约肌功能和完整的感觉反射功能,否则即使保留了肛门也失去了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对于距肛缘小于6cm的肿瘤而言,保留肛门括约肌是术前放疗的主要目标,术前放疗联合化疗后,间隔4-6周后手术,一般完全缓解率15%-31%,30%-86%分期降低,30%-86%的病人可保留肛门括约肌。

  术前放疗优势:一、小肠活动好,受照射容积小,急性和晚期毒性反应较轻,病人容易接受全量放疗,还可杀灭亚临床病灶,减少手术中肿瘤种植机会。二、肿瘤区血供较丰富,细胞氧和较好,增加肿瘤放射敏感性。三、照射后肿瘤体积缩小,使原先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病灶可行根治性切除,且增加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机会。

  总之对于低位直肠癌,术前的放疗使直肠癌肿的体积缩小,降低肿瘤的病理分期,这就提高了低位前切除手术或结肠-肛管吻合术的成功率,从而使相当部分的患者避免接受经腹会阴的直肠癌联合切除术。

推荐阅读:

皮肤癌早期症状图片

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饮食宜忌要记清

卵巢癌的早期症状

输卵管癌的早期症状

身上的小黑痣能抠吗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肿瘤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