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癌症频道 > 癌症百科 > 癌症常识

谣言总是那么多:牛奶致癌

2014-03-21 17:20 健客网社区收藏

  康奈尔大学的柯林·坎贝尔教授做过一项"大鼠实验",在给予大鼠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同时,分别再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显示酪蛋白相对更容易促进黄曲霉素诱发癌症,使大鼠对于癌症的易感性增高,得癌症的风险性增大。于是这就造成了牛奶致癌传言的源头,实际上一些国内外媒体在报道时未提及黄曲霉素这一致癌物质,假如没有致癌物质,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

  并且动物实验是不能直接套用在人身上的。在坎贝尔教授所做的实验当中,喂给大鼠的酪蛋白数量非常大,并且纯度为100%,人们日常喝牛奶远远不可能达到这个数量级,所以不能用这个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致癌效果。

  但是即使解释清楚了源头谣言,新的牛奶致癌传言又出现了,牛奶致癌是因为奶牛产奶靠打激素。

  怀孕才能产奶,奶牛一直产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停地怀孕生小牛,现代农场的解决方法是给奶牛打高剂量的荷尔蒙,让其不自然泌乳--新闻里所说的"各种激素"就是这样来的!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介绍,激素是不会让奶牛产奶的,因为奶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产下小牛后才开始分泌乳汁,大约305天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这些都不是靠激素能完成的。同时,养殖场一般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人工授精,受孕的奶牛会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产奶。

  另外,给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实是一种生长激素,而不是诸如荷尔蒙那样的性激素,这种生长激素,也不可能让奶牛不怀孕就产奶,而主要是为了增加产奶量。

  而且中国人食用的奶制品非常少,过量的几率很小,因此不必过度焦虑。只要不是乳糖不耐这类人群,摄入适当的牛奶不会造成健康损害。一般来说,每天喝250毫升到300毫升的牛奶,不但不会增加疾病风险,反而会带来有益的补充。

  记者同时查询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日饮奶量也为300毫升,是世界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美国等国家。中国营养学会此前向媒体介绍,近20年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人均日饮奶量只有44毫升,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

  所以,牛奶致癌不可信更不可靠,不要轻易想信各类致癌防癌谣言。

相关内容

在家也能看病?专业医师24小时在线免费服务

咨询医生

精彩热文

用药疑惑还找百度?用药指导给你专业解答

立即咨询

点击进入健康资讯

新闻肝病肿瘤减肥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