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时代来临,阿尔茨海默病何时有解?

“我天天去给她念信,我害怕我在她眼里,真的就只是个念信的了。”《归来》电影中这一句道尽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其家人的无奈。

今年9月为第7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宣传月,“记忆3秒钟”是此次的活动主题,强调了该疾病在社会中的高发性。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报告》数据指出,每3秒就有1例新发病例。
 
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超过1000万,并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据统计,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高达11.4%,而平均生存期仅有5.5年。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认知障碍症。
 
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一场危机。相关数据显示,到 2030 年,预计全球阿兹海默病患者将超过 7000 万。
 
该疾病早期无明显并发症,只有病情进展至不可逆转程度,症状才会得以显现。目前诊断方法为PET扫描或脊椎穿刺,多具侵入性,且价格昂贵。近些年,尽管研究人员提出种种假说,但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因此,也不难理解十多年来为何无有效的新疗法获批上市。目前,市场上的药物只能缓解相关症状。
 
近年来,尽管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但研发之路,依旧困难重重。
 
今年6月,制药巨头礼来和阿斯利康宣布,终止其合作进行的一款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3期临床试验,这也是两年间礼来第二款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宣告“流产”。
 
而辉瑞则在今年1月对外宣布,将暂时退出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领域。
 
对于这位临床试验失败率高达99%的“老大难”,除研究人员持续“出力”外,各大机构、政府及个人也纷纷“出资”相助。
 
去年,比尔·盖兹出资 1 亿美元,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今年2月,莱斯利·诺林博士向全球科学家发布了“百万悬赏”,为期三年,旨在寻找微生物感染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有利证据。
 
美国阿尔兹海默病协会预计,2018年照顾阿尔兹海默病和其他类型痴呆症患者成本将超过2700亿美元,到2050年,预计成本将超过1万亿美元。迅速增加的数字使得这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位列美国最昂贵的疾病之一。
 
鉴于此项预测和力争2025年有效防治该疾病的国家目标,美国国会已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年度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症的预算增加了三倍,金额高达19亿美元。
 
过去数十年间,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有了极大进展。
 
目前,科学界建立了一系列的假说,代表性的有β淀粉样蛋白假说和Tau蛋白假说,并以此进行了相关靶点的药物开发,但临床试验失败率近乎百分百。
 
今年6月,发表于美国《神经元》杂志的一个新研究独辟蹊径。
 
研究结果表明,常见的人疱疹病毒或可在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中发挥作用。此种病毒为6A型(HHV-6A)和7型(HHV-7) 人疱疹病毒,多于幼年期感染,在儿童中引发常见症状为轻微玫瑰疹皮肤病
 
该微生物学说并不是头一例。早在1991年,研究人员首次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发现单纯疱疹病毒1(HSV1)的身影,从此,微生物和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步入大众视野。
 
截至目前,科学界已有近百篇论文对HSV1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进行了解析。
 
在如今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该类微生物学说可以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