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罗瑞卿,髋关节手术后猝死;49岁的北大医学教授脊柱手术后第7天猝死;20岁左右的年轻人网吧久坐一夜猝死.....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猝死",究为何因?今天,我们一起了解这一"沉默的杀手"——静脉血栓栓塞症。
据统计,在美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每年死亡率仅次于癌症、冠心病,位居第三。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静脉血液在血管内不正常凝集形成血栓的一种疾病,全身各处静脉都可发生,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多见。
【血栓形成示意图】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害
近期危害
(1)肺血栓栓塞症:栓子堵在肺动脉,造成肺血流不足引发全身循环障碍甚至猝死等一系列后果,而来自下肢深静脉系统的血栓,是最常见的肺动脉栓塞栓子的来源,也是引发一系列“猝死”的“元凶”。
(2)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展迅速、广泛,下肢肿胀可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影响下肢动脉血流供应,表现为全下肢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毛细血管网状扩张,这种情况称之为股白肿(如图示)。
股白肿若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恶化,会出现皮肤紧绷发亮、呈青紫、皮肤温度降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如图示),病伴有全身炎性反应,体温增高,晚期发生静脉性坏疽,重者可引起截肢。
远期危害:“老烂腿”
静脉血栓若得不到及时规范治疗,长时间血栓占据静脉管腔,导致静脉血流瘀滞,会出现下肢的反复肿胀、瘙痒、浅静脉曲张、皮肤颜色加深、破溃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这就是“血栓后综合征”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1)血液的高凝状态:如妊娠、肿瘤、服用避孕药、吸烟、遗传的凝血功能异常等。
(2)静脉壁的损伤:如创伤、手术、骨折、感染等。
(3)血液的流动缓慢:如久坐、长途飞行(也被叫做经济舱综合症,因为经济舱座位狭小,旅客长时间不能自由活动)、久卧、长时间打麻将/上网、有心梗或心衰病史、肥胖或者怀孕等。
血栓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合理的预防可以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1、一般预防:
(1)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严格戒烟,均衡饮食,多饮水,防止血液粘稠。
(2)“动”起来:避免盘腿、跷二郎腿,长途旅行中应经常走动或变换双腿,每半小时做三至五分钟足部伸展动作,如可以提提脚腕,按摩小腿、进行腿部的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
小腿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对于行走不方便的人群可做如图示的足泵运动,使小腿肌肉收缩,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物理预防:医用等级弹力袜/空气压力循环泵/足底压力泵:利用科学的物理压力梯度设计,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
3、药物预防:血栓高危患者,可以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
如何早期识别静脉血栓栓塞症?
“沉默的杀手”——80%的患者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多数自觉有下肢憋胀、隐痛等不适时,也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展带来的严重后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以胀痛为主,站立时可加重)、皮色泛红、皮肤温度升高。
肺血栓栓塞症——典型症状为不明原因的突发呼吸困难、咳血、咳嗽、胸痛、晕厥等。
若您出现下肢憋胀、疼痛、单侧肢体肿胀或伴有胸闷、咳嗽等症状时,应引起高度关注,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千万不可推拿、按摩、拔火罐,以免血栓脱落造成严重后果。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抓住蛛丝马迹,做到疏而不漏。
目前常用诊断措施包括血浆D-二聚体检测、血气分析、下肢静脉彩超、胸部CTPA或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必要时进行有创的血管造影检查。
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提示血栓形成(图2红箭头所指充盈缺损处)
胸部CTPA提示肺动脉骑跨血栓(红箭头所指处)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要及时、要趁早
若诊断明确,不建议进行剧烈的运动,也不建议按摩,否则可能加重病情,应及时、趁早地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治疗。
1.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是静脉血栓栓塞症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
溶栓药物:对于急性期血栓(<14天)疗效明显,常用的药物包括纤溶酶、尿激酶。
2.手术治疗:介入溶栓/置管溶栓、血栓抽吸、手术取栓
(1)介入/置管溶栓治疗:通过介入的方法,使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使血栓“溶解”,是大血管(膝关节以上)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可降低血栓形成远期并发症。
大面积肺栓塞溶栓前后对比图↓
(2)血管减容装置:AngioJet血栓抽吸仪
AngioJet血栓抽吸工作原理↓
AngioJet血栓抽吸前后血管造影前后对比图↓
(3)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静脉转流术(静脉搭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