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可治的脑卒中——防大于治!

  10月29日是第11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正视卒中,可防可治。在我国,脑中风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第一致死病因,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中风,同时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今天下午3点播出的《活到100岁》节目,将邀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耿介立副主任医师,为你讲述“脑卒中防大于治”,欢迎收听。

  卒中俗称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分为大中风和小中风。大中风病情严重,多为脑梗死。

  卒中的表现

  大中风发病时患者倒地不起,意识丧失,之后可能留下偏瘫、口齿不清等后遗症,或直接导致死亡。小中风发作时脑血管并没有完全被血栓堵塞,而只是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因此症状也不像大中风那么严重,往往表现为突然间口齿不清、说话模糊、身体局部麻醉、肢体无力、失去平衡力、眼睛蒙黑等等,这些症状可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患者就会好转。小中风的症状可能转瞬即逝,发作时间可能极短,很多人不以为然,有七成小中风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中风,认为症状消失了就好了,却不知微小栓塞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如果错过了及时防治的时机,很可能导致脑梗死。

  脑卒中防大于治。小中风患者其实是“不幸中的万幸”,我国有2000万的小中风患者,及时、积极治疗是关键,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有研究显示,小中风诊断或治疗不当,其中21%小中风患者在90天内会新发脑梗死或梗死进展。而早期积极预防则可显著降低90天内中风复发风险达80%。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一些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又称危险因素。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引起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自测方法

  1、语言测试请患者复述一句短语,说话不清楚或者无法说话

  2、微笑测试请患者“露齿”或微笑,一侧面部表情不正常

  3、举手测试请患者闭眼,双臂平举10秒钟,一个手臂无法维持

  牢记中风口诀: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