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手机分离焦虑吗?

  无疑,手机会令人们分心。当人们在做一些不需要手机参与的事情时,手机的出现是一种干扰。反之,手机不在身边,也会令我们手足无措。以前,心理学研究的分离焦虑集中在儿童身上。小孩子从母亲或者其他抚养者那里获得食物、保护和关爱,所以孩子对母亲产生依恋,如果分离,就会产生分离焦虑。如今,手机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另外一个依恋对象。心理学家认为它满足了我们三方面的心理需要:效能感、自主性和归属感。如果跟它分离,我们会出现手机分离焦虑。

  手机在场效应

  当人们在开车、走路、工作或学习的时候,同时使用手机必然对人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一种干扰。但是,我们在这里要谈的不是使用手机带来的干扰问题,而是“手机的出现”对我们的干扰(即便我们并未使用手机),可以简单地称这种现象是“手机在场”现象。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研究者招募了一些志愿者来参加一个手机在场效应实验。实验是两两进行的,研究者让两个人把所有个人物品留在另一个房间寄存后走入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有一个书桌和两张椅子。如图所示,1代表手机;2代表书桌上的一本书;3代表椅子。两个人坐在椅子上进行10分钟的谈话。谈话内容是过去一个月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谈话完之后,研究者将测量志愿者感觉到的与谈话对象的关系质量和亲密度。当然,有一半志愿者在谈话时,书本上放着手机,而另一半志愿者谈话时,书本上没有手机。这部手机是很普通的手机,看不出是什么牌子的。

  实验结果发现,当有手机放在书桌上时,谈话者感受到的双方关系质量和亲密度都相对低。后来,研究者重复了一个类似的实验,结果跟这个实验一致。这表明,手机在场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虽然手机是通过什么来影响人们面对面交谈的效果,但是它的影响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

  在手机上发现的这些现象似乎不是新事物。因为早在1965年,心理学家扎荣茨就发现,当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人们的生理唤醒更强,因而人们在简单的任务中表现更佳,但是在困难任务中表现受阻。小孩子在做简单的数学题时若感受到自己父母在关注着他,那么可能他会做得更好,但若是在做奥数等对他来说有难度的题目,那么他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手机扮演了一种“他人在场”的角色。

  除了唤醒作用,他人的出现也会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资源。人们会被他人所分心,在任务和他人之间分配注意力。所以,手机在场现象可能反映了手机使得我们心绪发生波动,也可能反映了它对我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的占用。

  如果人们只是在做简单的工作,那么手机的出现对人们不会有影响。但是在复杂的工作中,只要有手机出现,人们的工作表现就会打折扣。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讨论有意义的话题时,手机出现在视线内会影响人们在讨论中达成的效果。但是,在闲谈的时候,手机出现与否都没关系。形象地比喻一下,这貌似在提示我们,在路上散步偶遇朋友时手里拿着手机是没关系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开会,或者要找朋友敞开心扉谈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时,最好是“净身”(不带手机)认真地对话。

  手机分离焦虑

  正如前面说的,手机让人有一种“连结”之感,即通过手机与自己的朋友圈子和信息源连在一起。这种连结感使得人们形成条件作用,乃至一天到晚不停地检查自己的手机(包括手机里的APP)是否有新的消息。直到睡觉前,人们仍会守在手机屏幕前。很多人无法做到有一天离开手机。如果将手机与人分离,人们会感到焦虑。

  美国南缅因大学的研究者把参加实验的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要将手机交出后再进入教室。另一部分可以将手机带入教室,但是要调为静音且不准拿出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测量了他们平时的手机使用量,并且追踪他们的情绪变化。

  结果发现,那些无法把手机带在身上的人感到更加焦虑,而日常手机重度使用者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里会越来越焦虑。轻度手机使用者则不会产生焦虑。对于中度的手机使用者来说,当他们交出手机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焦虑,但是如果手机可以带在身上,则不会有焦虑感的产生。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者让实验参与者在两种情况下做单词搜索任务。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们在完成任务时,他们的手机就放在眼前,只是调为静音。第二种情况下,手机以“会扰乱实验器材”为由被研究者放在了房间的另一端,他们必须与手机分离的情况下做单词搜索任务。而且,研究者会在任务中途故意拨通这些参与者的手机,让它响6下才挂。一半的参与者先经历第一种情况再经历第二种情况,另一半参与者则反过来。

  结果发现,不能接手机会让参与者的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做单词搜索任务的表现也会更差。因为心率和血压是压力和焦虑的生理指标,所以我们可知这些参与者在第二种情况时会更加焦虑。

  为何人们会出现手机分离焦虑?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害怕错误精彩瞬间,害怕失去与别人连结在一起的感觉。这也回到了最初我们说的,手机满足人在社会中的一种连结感或归属感。如今若没有手机在身边,则会感到失落。另外有学者认为,因为手机能够满足人们的自主性和效能感,所以慢慢地已经成为很多人自我延伸的一部分。失去手机就像夺走画家的画笔、音乐家的乐器或者宠物爱好者手里的猫。失去手机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失去了自我的一部分。

  警惕无手机恐惧症

  对于与手机分离的焦虑在人群中如此盛行,以致于有人提出了一个叫作无手机恐惧症(Nomophobia)的概念。“nomo”指的是没有手机(nomobilephone),而“phobia”是指恐惧。在这种恐惧症的驱动下,人们不断地想去看手机。这类似于一种行为成瘾的现象。这使得人们一天内持续地受到这种想法(想去看手机)的打扰,以致于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来深入思考其他问题。这是现在人们感觉自己的生活和时间“碎片化”的其中一种原因。人们难以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总是被其他消息打断。

  你是否无论去厕所、去洗澡、去游泳都要带着手机?是否经常担心手机没电?是否随身携带便携式充电器,以免出现手机没电的“悲剧”?是否无论到哪里都要检查是否有信号或者网络接入信号(wifi等)?是否有时误以为手机在振动却实际上不是?是否有时手里拿着手机去找手机?睡觉时你的手机放在何处?这些都是检查自己对手机依赖程度的思考问题。

  显然,在这个碎片化严重、个人专注力缺乏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已经耗不起。大家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静下来思考下如何避免沦为它的“奴隶”。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疗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