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会不断地传递下去,这是同另一个道家中心人物老子思想中的道相吻合的部分。《庄子·养生主》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蜡烛、柴草有烧尽的时候,而火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薪尽火传”。庄子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道的传递。《庄子·大宗师》中还有这样一段: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是这样的,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以心传却不能口授,可以得到却不能看到;它自己为本,自己为根,没有天地以前,自古以来就存在了;它产生了神鬼神帝,产生了天和地;它在太极之上而不算高,在六极之下而不算深,先天地而生不算久,长于上古不算老。
这一段非常重要,是我们理解庄子所阐述的道的关键。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的“道”与老子的“道”好象有些似是而非。在“道”先天地而生这一点上,庄子的“道”与老子的“道”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一点,其它部分就不太像了。先看第一部分:“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是有信的,道也是无为的。但是,道是有情的吗?这的确值得探讨,通读《老子》找不到关于道是否有情的描述;回顾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人文含义,也找不出道有情的证据。道是无形的吗?《老子》第二十一章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为道的表现“惚恍”,它不仅有虚的象,而且有实的物,它在虚实之间转换自身的形象,例如光的波粒二重性,因此,它不是无形的。因此这第一部分的“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只有一半是同老子思想吻合的。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古时候的人,他们所知的抵达顶点了。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有些人认为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未始有物),这是到了顶点,到了尽头,无法增加一分了。其次,有些人认为有万物存在,但是万物之间未曾区分。再其次,有些人认为万物之间有区分,但是未曾有是非的争论。是非一旦彰显,就造成道的亏损。”
我们一般人不是处在争论是非的层次吗?因此,若想抵达最高智慧,应当努力做到:一、超越是非的争论;二、超越万物之间的区分;三、超越对万物存在的肯定。既然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我们确实应该认真思索:万物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领悟“未始有物”,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那么我们就抵达最高智慧,可以合乎庄子的期许了。
破太岁符
但是这到底在说什么?可以这样解释:万物的存在是暂时的,一直在变化中的,它在出现之前与结束之后,其实并不存在。因此,从永恒的眼光看来,无一物真正存在。明白这一点,才有可能觉悟,原来真正存在的一向只是一个“道”而已。
没有经过这种否定万物的思考过程,就无法领悟道是什么。让虚无的归于虚无,才有可能呈现真实。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面对万物时,要询问:“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意思是:万物之“有”,实在让人惊讶;万物之“无”,才是合理现象。为了厘清万物之“有”是怎么回事,哲学家前仆后继,而最后的心得是:为了说明这样的存在,必须找到它的起源与归宿。在庄子看来,这儿所说的正是“道”。庄子肯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能够由“未始有物”推展到“万物皆美”,关键在于能够悟道。
金榜题名符
人的一生有如一滴水,从饱满丰润逐渐蒸发殆尽,因此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让一滴水不要干涸?”答案只有一个:“把它丢到大海里去。”大海所象征的正是“道”。人若回到道中,不仅所见无一不美,自身也将得到真正的保全。庄子在《庚桑楚》篇中说:“谁能了解有、无、死、生本来是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我们不妨以此自许,希望能与庄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