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舌头——远离口腔疾病

  而刷牙和使用牙线只能去除部分细菌,有些细菌仍旧聚积在舌头表面。舌头表面细微的空洞是细菌繁衍的理想场所。以往人们以为口臭大多发生在胃肠等消化器官,而现在研究发现,也有许多口腔病例是由舌头引起的。

  因此,为了避免口腔疾病并保持身体的健康,专家们建议每天用牙刷或刮板清洗舌头,也可以使用口腔清洁剂保持口腔卫生。每天除了刷牙外,还需要至少刷两次舌头。每天清洁舌头能够大大减少患口腔疾病的概率。

  如何正确清理舌头

  刷舌头时千万不能太大力,因为舌头上分布着味蕾,施力不当就可能导致损伤。在使用工具的部分,现在市面上很多牙刷背面都有附上舌苔刷板,或者可以购买像是具有抗菌效果、由不锈钢制成的舌苔专用清洁器。

  按照下列步骤一步一步做清洁:(一周2-3次,应视自身情况而定)

  1、准备好牙刷、软刷、盐水、漱口水、毛巾等,最好准备热毛巾和热水,当然如果你的舌苔过于厚重或者演示的颜色不太“正常”,建议还是先去医院检查下。

  2、用软刷或者牙刷轻轻的刷舌面,注意不要太用力,这样反复几次后用自来水或者盐水漱口冲干净。

  3、简单清理一遍后,用牙刷图上牙膏,这样用牙刷轻轻涂刷舌面,记住一定要轻轻的涂刷,切记不能用硬东西使劲刮除舌苔。

  4、清理后记得反复用自来水冲刷自己的嘴巴,当然顺带了要刷刷牙,最后用漱口水彻底漱口。

  5、最后用热水漱漱口,用热毛巾敷下嘴巴,5分钟。

  口腔常见疾病的预防

  1.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可达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目的,尤其对学龄儿童更为重要。一般2~12岁儿童,半年检查一次;12岁以上每年检查一次;孕妇2~3个月检查一次。

  2.纠正不良习惯

  有一些不良习惯,通常是单侧咬合、咬唇、口呼吸、吮唇、咬指、咬颊、伸舌等,也都会影响口腔防御能力,并且会导致错牙合畸形、牙周病,需要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3.合理营养

  合理营养,从口腔预防角度出发,应注意三点:第一,加强牙颌系统生长发育期的营养,如钙、磷、维生素A、D、C和微量元素氟的供给。第二,多吃具有适当硬度和粗糙而富纤维的食品,以利牙面清洁,增强牙周组织的防御力。第三,控制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以减少致龋因素。

  4.口腔卫生

  口腔卫生与口腔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牙周病和龋病。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有:漱口、刷牙、牙间洁净、牙龈按摩、消除食物嵌塞和刮除牙结石等。其中以刷牙最为重要。

  (1)刷牙的作用

  刷牙能去除口腔污物、菌斑和按摩牙龈,从而减少口腔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增强牙周组织的防御能力。

  (2)刷牙的方法

  刷牙方法有:生理刷牙法、垂直颤动法、旋转式刷牙法、比斯刷牙法、水平颤动法等。其中有水平颤动法(横刷法)容易造成牙龈退缩和牙颈部楔状缺损,其余的方法均为正确刷牙法,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旋转刷牙法是将牙刷毛尖指向牙龈,与牙面形成45度,朝牙冠方向作环形旋转运动,方法简单,儿童特别适用。垂直颤动法,是我国提倡推广的刷牙法。其基本动作分四步:第一步,刷毛与牙齿长轴平行,紧贴牙面,毛尖指向牙龈;第二步,扭转牙刷让刷毛与牙长轴成45度;第三步,用前后矩离平行颤动;第四步,牙合面或切缘方向,即上牙向下,下牙向上须做剔除刷动作,刷洗牙合面时,应前后拉动方可。

  (3)刷牙要求

  将全口牙齿按上下左右分成若干区,依次洗刷,颊面、舌面、面都要刷到,并重复刷洗。刷牙次数,一般要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次刷牙可不少于3min。最好每次饭后也刷。还有人主张“三三三”制刷牙法,即每日3次,每次3min,刷洗三个牙面。

  (4)牙刷的选择

  牙刷种类:牙刷种类很多,为适应垂直颤动法,我国1975年决定推广保健牙刷。其特点是:头小,能灵活旋转,适于分区洗刷;柄扁旦直,使之有足够洗刷污物和按摩牙龈的力量;刷毛长度相等,便于三面洗刷;毛束成柱状,以防刺伤和擦伤牙龈。另外,国内外还设计了一些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牙刷。如指套式牙刷、音乐牙刷、磁疗牙刷、喷雾牙刷、电动牙刷、半导体牙刷、电离子牙刷等。

  刷毛硬度,一般认为软毛牙刷柔韧易弯曲,能进入龈缘下、邻面清除菌斑,但对厚的菌斑不能完全去除。刷毛顶端设计,毛尖磨圆易于进入龈沟起清洁作用,与平切形相比,对牙体牙龈损伤较小。

  如何选择牙刷,应根据个人口腔情况,选择大小、形态、刷毛软硬适度的牙刷,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5)牙膏

  目前我国使用的牙膏分普通牙膏,含氟牙膏、药物牙膏三大类。牙膏主要成分有洁净剂、摩擦剂、胶粘剂、芳香剂。含氟和药物牙膏是在以上基础上加入氟化物和一定药物,以期预防龋病和牙周病。

  目前世界上牙膏生产大部分为预防、治疗性药物牙膏。但由于口腔环境特殊,存在影响药物作用的多种因素,其实际效果尚不确定。另外,如长期滥用药物牙膏,还会干扰口腔生态平衡,导致菌群失调。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口腔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