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EDH)是一种广为人知,并且最后能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几乎所有情况下,硬膜外血肿是由钝性伤导致颅骨骨折所致,原因在于人类进化中普遍存在的两个巧合现象。首先,翼点是额、颞、蝶、顶骨交汇处,是整个颅骨最薄的区域,也是创伤最容易导致骨折的位置。其次,脑膜中动脉经棘孔入颅,并且向上经过翼点区域。因此,翼点骨折能使该动脉及其分支直接损伤。
颅骨钝性损伤后形成大的硬膜外血肿。在大多数情况下,颅骨骨折会损伤脑膜中动脉形成一个夹层血肿。逐渐扩大的血肿使硬脑膜和颅骨分离,并且对大脑和颞叶产生占位效应,小脑幕切迹疝会导致脑干受压缺血而危及生命。
表现
通常,头部侧面受到钝器伤后产生的硬膜外血肿引起短暂的意识障碍。一旦意识恢复,患者经常无视病情的严重性而继续先前的活动,恢复先前的活动称为中间清醒期,持续时间不等,大约发生在三分之一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血肿不断扩大会导致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加重的颞叶沟回疝导致瞳孔固定散大和对侧偏瘫,最终导致脑干功能障碍。因此,硬膜外血肿被误诊会导致非常不幸的后果。在评估翼点受到钝器损伤的患者时,医生必须高度警惕。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应当确保及时地治疗这种危及生命的情况。来自于患者本人和旁观者的准确病史对正确评估硬膜外血肿非常重要。
诊断
硬膜外血肿通常发生在那些头部受到撞击的患者(钝器伤或者机动车事故),通常会伴有或不伴有意识的丧失。作为诊断检查的一部分,CT扫描是必须的。扫描时不应加对比,这样硬膜外的所有血肿都能不受对比剂干扰很容易的看到。在CT扫描上,硬膜外血肿非常亮白,凸透镜状。由于颅缝处有硬脑膜的附着,所以限制了血肿的范围。可以见到占位效应,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和脑室受压,在80%-90%硬膜外血肿患者可见颅骨骨折。事实上,受伤后迅速行CT扫描仅能看到脑膜中动脉处的颅骨骨折,硬膜外处没有血肿或者仅有少量血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严密观察以完全排除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根据骨折的程度和损伤的机制,连续CT扫描能够排除不断进展的初次扫描结果阴性的血肿。
翼点处常见的硬膜外血肿是在颞窝内累积的血肿,在影像中很容易看到。相比之下,在头顶处上矢状窦损伤引起的静脉性硬膜外血肿很难在轴位CT中发现。因为头顶处的颅骨骨折没有常用指示信号如占位效应和脑室压迫,所以需要行冠状影像扫描。如果怀疑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必须要行这个部位的薄层CT扫描。
硬膜外血肿可发生在多个部位。上排图像显示2个小时时间间隔,经典的右侧颞叶硬膜外血肿迅速的扩大。下排图像显示经典的右额叶硬膜外血肿,右后颅窝硬膜外血肿,顶部静脉性硬膜外血肿。急性出血是一个不好的预兆,较少高密度影(漩涡状)。
在25%-40%的患者中,硬膜外血肿同时合并其它类型的损伤,包括脑挫裂伤、同时存在的硬膜下血肿和对侧的硬膜外血肿。
手术指征
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EDH>30cm3,不管患者的格拉斯评分。
立即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伴昏迷和瞳孔不等大。
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有争议)
EDH<30cm3,血肿厚度<15mm,中线结构移位<5mm,患者GCS评分>8分且无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非手术治疗包括连续CT扫描,严密观察,并且必须要慎重考虑。在非手术治疗期间,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和频繁CT扫描,这促使我考虑在大多数具有占位效应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患者中进行手术干预。另外,硬膜外血肿的扩大是手术的合理指征。目前,在影像学和临床查体上没有明确的发现能够判断急性硬膜外血肿是继续扩大还是保持稳定。如果对患者是进行手术还是药物保守治疗有疑问,最好进行明确的手术治疗。
术前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神经功能稳定且没有紧急脑疝表现,进行常规凝血参数评估是合理的。一个大的放射状头皮裂伤伴有头皮下面的粉碎性颅骨骨折,则需要整形外科医生的配合。双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如果清除较大和有症状一侧的血肿通常会导致术中或术后对侧血肿的扩大。所以,中等大小的双侧硬膜外血肿需要同时清除。如果是较小的那侧硬膜外血肿需要保守治疗,连续CT扫描和延长观察时间是必要的。
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清除
一旦决定进行手术,患者应迅速准备一个大的开颅皮瓣。多发伤患者应重视气道和静脉通道。画切口时,从CT影像上利用耳朵作为标志推测血肿的面积和边界很重要。
切口必须足够大,使所有血肿和一些边缘正常的硬脑膜暴露。该计划将确保将血凝块清除,由于有限的骨暴露,在开颅手术的边缘下工作可能是有问题的。切口和骨窗应当利于额叶和颞叶,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棘孔水平充分暴露不能过度的牵拉脑组织。切口接近或者在颧骨上方,为了避免损伤面神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