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灵性”高于心理。
心理的本质是“反映”。当地球上还没有生命的时候,物体与物体碰撞,在表面上留下“痕迹”,就是最原始的反映。后来生命出现了,有机体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变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叫“反射”,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反映。到了高级动物,神经系统专门负责反映。人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不但具有“反射”的能力,而且还能形成“条件反射”。反射属于生理活动,条件反射则是“心理”活动,这是第三个层次的反映。许多高级动物都有心理活动,但人类更胜一筹,不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还能反映自身,这就是“意识”,或“自我意识”,属于第四个层次的反映。意识就是精神,也叫灵性。痕迹,反射,心理,精神,是反映的四个层次。
但是,看灵性方面的书籍,发现我的理解是错的。
有一本非常著名的灵性著作叫《意识光谱》,是超个人心理学大师威尔伯写的。该书也把“心理”分为四个“阶层”,最上面叫“阴影层”,就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其对立面是无意识或阴影;其次是“自我层”,就是意识和无意识的总和,相当于“心理”,其对立面是身体;再次是“存在层”,是心和身的统一,其对立面是一切身外之物,包括环境和他人;最底层是“大心境界”,是人和环境的统一。“大心”就是大写的心(Mind),也就是精神和灵性。
威尔伯认为,大多数人只承认意识,而排斥无意识,“视野”非常小,对世界只了解一丁点儿,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非常可笑。这样的人适应能力是很差的,很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精神分析治疗心理障碍的基本方法是扩大视野,使无意识的东西意识化,减少阴影部分,从角色走向自我。但是,这还不够。心和身是一体的,如果不把身考虑进去,心理问题无法彻底消除,于是就有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存在主义的治疗目标是从自我走向存在,使心身合一。这还不够。要想彻底消除心理障碍,必须从存在走向大心境界,这就是“灵修”。
从角色到自我,再到存在,我还是能够理解的。对于大心境界,我就不理解了。
我知道,在人(存在)之外还有一个世界,人生活在其中,它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可是,它怎么可能是精神的呢?
存在主义说人有三种存在:物质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因此也有三种孤独。第一种孤独是与环境脱节,与大自然失去联系,甚至对立起来,第二种孤独是与他人和社会文化格格不入,第三种孤独是与精神(包括自己的内心和上帝)失去联系,自我扭曲,异化。灵性要么属于第二种存在,要么属于第三种存在,最不可能属于第一种存在。
灵性和宗教关系密切。上帝肯定是精神,不可能是物质。
不过,佛教倒是物质的。佛教属于无神论。佛不是造物主,也不是救世主,而是“觉悟者”。虽然佛教也承认有神(称“天”),但它在六道中只比人高一个档次,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痛苦和烦恼。佛教徒的目标不是成为神,或者与神同在,而是跳出六道轮回,达到涅槃。涅槃就是“佛国净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上。
灵性和超个人心理学关系也很密切。马斯洛从人本主义直接进入超个人心理学,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发起者之一。他是在提出人本主义之后不久,发现过分强调“以人为本”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泛滥,而当今世界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惹的祸,因此用超个人心理学予以纠正,其实就是强调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所谓“超个人”,就是“在人之上”,而威尔伯的大心境界在“人之下”,根本就是两个方向。
也许威尔伯是对的,灵性就在“人之下”,是我犯了“精神崇拜”的毛病,把它抬得太高。换句话说,威尔伯所说的灵性和我所理解的灵性不是一回事,根本与精神和灵魂无关,仅仅是指心和身的统一、人与环境的和谐。
对于心和身的统一,我是非常赞同的。心身本来就是一体,是现代医学把它们分隔开来了。许多心理障碍是心身分裂的产物,非身体化的心与现实脱节,进入恍惚状态,被很多“必须”和“应该”以及似是而非的“真理”所控制,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有什么需求。当代心身医学的兴起就是为了在心和身之间架起桥梁,使它们重新统一起来。
我也非常赞同人与环境的和谐。神经症病人的特点就是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以固定的行为模式应对,把过去的经验带到当下,“强迫性重复”着。精神病患者更是严重脱离现实,完全沉醉在自己的幻觉和妄想当中。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消除过去的影响,使人活在当下,“如是”地反映和应对现实。
威尔伯严重偷换概念,把是上层叫做“阴影层”。其它各层都是以其所是命名的,唯独这一层以其所不是命名。这一层表现出来的是“人格面具”,未表现出来的是“影响”,下一层表现出来的是“自我”,未表现出来的是“身体”,再下一层表现出来的是“存在”,未表现出来的是环境和他人。他这样有什么目的?无非是想给人造成错觉:人格面具或角色、意识、理智是邪恶的根源。
同样,他毫无根据地用“大心”来命名“环境”,把环境变成精神,显然是为了传播环保理念。他大可直言不讳,何必故弄玄虚!
他还认为,只有下降到存在层以下,人们才可以与环境和他人取得联系。其实,在面具层,人和人之间就已经有互动了。甚至可以说,人格面具就是为人际互动而生的。它是意识的产物,而意识也称“共同意识”,是人际沟通的平台。没有共同意识就无法沟通,一个人是不是心理健康就看他有没有偏离共同意识。
另外,在自我层,人和人也是可以互动的,威尔伯自己也承认。
由此可见,“意识光谱”学说并不比一般系统论更高明,难以取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但是,有关面具层、自我层和存在层的观点对心理治疗非常有帮助,我会把它们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