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更容易受骗?

  85岁的张爷爷没有想到,在接听了一个诈骗电话后,他被人忽悠着将房子以低价卖给了一家公司。现在,自称是买主的人拿着房本,闯入老人家里,催他赶紧搬走。近年来,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情屡屡见诸报端,我们在痛斥这些无良骗子的同时,也不禁要问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受骗?

  ★相关阅读:女子听信“神汉”致女儿被强奸 解析现代人的迷信心理

  老人被忽悠卖房子 百万房产遭贱卖精神崩溃当场昏迷

  张爷爷住在大兴黄村长丰园一区14号楼。他的外孙王先生说,今年8月10日,老人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让他接份传真。于是,老人赶紧来到附近的一家打印店,让对方把传真发过来。

  老人收到的传真一共三页,两张盖着“北京平谷区公安局”的“公章”,称他涉嫌一起“特大网络诈骗案”,要逮捕他,另一张则盖着“国家保密局”的章。这三张骗人函件上还印着老人的身份证号码和照片。这下,老人当场就蒙了,对方随即让他缴纳80万元的保障金来自证清白。

  随后对方不断打电话催促张爷爷交钱,今年10月份,一位自称“王伟”的人突然找上门,问老人是不是缺钱,称自己可以为老人贷款。张爷爷就这样糊里糊涂的和对方签了一份抵押合同。

  最终钱是成功的给了对方,但是随即而来的却是几名壮汉,称这已经不是他们的房子了,已经过户给他们了,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在白纸黑字上是明确的写清楚了。

  老年人为什么更容易受骗

    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长大后,年迈的父母轻易就相信了他人的“甜言蜜语”。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为老年人见多识广,对事情的分析判断经验充足,不容易被表现所蒙蔽。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却往往是诈骗分子主要的行骗对象,他们一旦上当,遭受的往往是财产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为什么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受骗?究其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对社会信息摄入较少,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会相对片面。手段高明的骗子们常常会利用老年人更关注健康,更容易相信、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特点,而请君入瓮。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类老年人内心对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还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同时,老年人普遍不太理性,虽然年纪一大把,可有时候又偏偏像个孩子似的存在比较心理。看着别的老人搞投资,内心极度不平衡,便产生从众行为,最终掉进一个接一个的陷阱。因此,晚辈们对老年人的关心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当面对类似这样的骗局时,老年人自己要学会放下面子,保持清醒的头脑。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参加娱乐活动或者一些健康积极的社会团体以及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实用信息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让骗子们无可趁之机。

  还有一个原因是与老年人大脑的特殊部位退化受损有关。

  近日,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研究者在人类大脑中确定了一个部位(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该部位负责大脑信任和怀疑功能的形成。发表在《神经科学前沿期刊》上的这项研究成果确认了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受到损害后,人们就容易上当受骗的结论。即使是一些智商水平非常高的人,如果他们的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受到了损伤,也会成为显而易见的骗局的受害者。对于老年人来说,该部位更易受损,因为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会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丧失结构的完整性,其功能也会出现衰退。

  研究团队选取了18名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受损的病人和21名该部位以外区域受损的病人,让他们看了一些虚假性的宣传广告。结果发现前一组病人相信虚假广告的可能性约是后一组病人的两倍,即使在有提示的情况下,前一组病人也更有可能购买虚假商品。这种强烈的购买意愿使他们成为最容易受骗上当的人群。

  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帮助医护人员和亲属能理解老年人做出的决策,对他们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不要轻易对老年人进行责怪。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精神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