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疾病详情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收藏

症状

1.诊断标准和依据 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中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拟订的诊断标准如下。主要诊断依据: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①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中、重度贫血。
②微血管病性溶血。
A.黄疸,深色尿,尿胆红素阴性。偶有高血红蛋白血症,高血红蛋白尿症与含铁血黄素尿症。
B.血片中破碎红细胞>2%,偶见有核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D.骨髓红系高度增生,粒/红比下降。
E.高胆红血素血症,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F.血浆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血红素结合蛋白(hemopexin)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
(2)血小板减少与出血倾向:
①血小板计数常明显降低,血片中可见巨大血小板。
②皮肤和(或)其他部位出血。
③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可伴成熟障碍。
④血小板寿命缩短。
(3)神经精神异常:可出现头痛,性格改变,精神错乱,神志异常,语言、感觉与运动障碍,抽搐,木僵,阳性病理反射等,且常有一过性、反复性、多样性与多变性特征。
以上3项同时存在称为三联征。
(4)肾脏损害:表现为实验室检查异常,如蛋白尿,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与管型,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严重者可见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
(5)发热:多为低、中度。
2.辅助诊断根据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为诊断TTP的辅助条件。取材部位包括皮肤、牙龈、骨髓、淋巴结、肌肉、肾、脾、肺等。异常表现为小动脉、毛细血管中有均一性“透明样”血小板血栓,PAS染色阳性。此外,尚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内皮下“透明样”物质沉积,小动脉周围纤维化。栓塞局部可有坏死,但无炎性细胞浸润或炎性反应。分型有以下几种。
(1)根据病程分型:
①急性:起病快,治愈后至少6个月内不复发。
②慢性:不能彻底治愈,病程长期迁延。
③复发性:治愈后6个月内复发者。在1个月内复发为近期复发,1个月后复发为晚期复发。
慢性与复发性病例约占病例总数7.5%。
(2)根据病因分型:
①特发性:无特殊病因可寻,多数病例属此型。
②继发性:有特定病因可寻,如妊娠、感染、癌症、药物等。
3.诊断评析
(1)典型的TTP具备五联征:但不少学者认为只要具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异常三联征就可诊断TTP,甚至有学者认为鉴于本病预后凶险,如具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在排除了DIC等血栓性微血管病后,即应考虑本病,并尽快开始治疗。
(2)TTP缺乏特异性实验诊断指标:只能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并除外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后,才能做出诊断。在临床表现中,神经精神异常最具诊断意义,但其表现多样,且可为一过性,需仔细了解。在病程中神经精神异常可反复发作,且每次发作的表现不尽相同,需注意。在各种实验方法中,临床医师往往忽略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检查。但此方法简便易行,畸形和破碎红细胞数量增多是提示微血管病溶血的有利佐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相比之下,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毛细血管中有“透明样”血小板血栓虽然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但此方法费时,有创伤,而且并不一定能得到阳性结果,临床上难以广泛应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TP的发病可能与vWF裂解酶(vwF-CP)的缺乏有关。vWF-CP的作用是降解vWF大分子多聚体,该酶缺乏时血浆中vWF大分子多聚体增多,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形成微透明血栓。如能测定vWF-CP的活性,则有助于疑难TTP的诊断,并可用于监测疾病的复发。
(3)诊断TTP时:应注意查找各种诱发因素,如感染、药物、免疫功能异常等。随着各类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诱发TTP的报道逐渐增多,而且有些理论上可以用来治疗TTP的药物,如噻氯匹定(ticlopidine),也被证实可诱发TTP,应格外予以警惕。
(4)以往曾认为TTP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两者具有相同的病因、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只是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后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尿毒症的表现更为突出,而一般不出现发热和神经精神异常。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应视两者为同一疾病,统称为TTP-HUS。近来又有学者发现vWF-CP缺乏在TTP患者中较为多见,而在HUS患者中较为少见,故提出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不同,并认为可依此鉴别两者。此观点尚待认可。
(5)国内文献上有时会见到“DIC合并TTP”的称法:实为不妥。DIC可出现TTP的所有临床表现,已包含了几乎所有TTP的实验室异常,而且两者的许多诱发因素也相同,但两者的病理过程不同,形成的微血栓有质的区别,一般不存在两者并存的问题。
1.诊断标准和依据 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中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拟订的诊断标准如下。主要诊断依据: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①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中、重度贫血。
②微血管病性溶血。
A.黄疸,深色尿,尿胆红素阴性。偶有高血红蛋白血症,高血红蛋白尿症与含铁血黄素尿症。
B.血片中破碎红细胞>2%,偶见有核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D.骨髓红系高度增生,粒/红比下降。
E.高胆红血素血症,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F.血浆结合珠蛋白(.…

点击加载全部
有疑问?

权威医生在线解答

99%的用户 选择在微信上看健康资讯

关注"健客网健康问诊"

学养生+问医生

立即关注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本站登载此文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疾病百科首页

请先登录

成功加入收藏夹

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