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妈患有一种肠道疾病,肚子一痛就要泻,必须立即去卫生间,慢了就可能出问题。特别是吃了生冷或辛辣的食品,就更容易发生,有时让她很尴尬,是十几年来最让她伤脑筋的事。过去到医院看病,说患的是“慢性结肠炎”,现在又说患的是“肠易激综合征”,那么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呢?其实王大妈患的是同一种病,只是过去和现在的叫法不一样。
肠易激综合征是怎样一种病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紊乱性肠道疾病,常占门诊消化道疾病中的首位。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胃肠道(主要在结肠,少数在小肠)功能失调的疾病,是因结肠或小肠蠕动功能和分泌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胃肠道动力紊乱、内脏感觉神经过敏、社会心理因素、脑一肠轴作用、免疫功能异常、激素分泌变化等多种因素。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比约为2:1。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
腹部疼痛型多为腹部胀痛或嘈杂不适;也可出现短暂性腹部剧痛,且常常痛后即泻,但排便或排气后很快疼痛缓解;或腹痛发生在进食后不久,但排便排气后多不缓解。
腹泻便秘型腹泻型的患者粪便常呈糊状,伴有风泡与大量黏液,一日数次,并往往在后半夜或早晨发生(中医称为五更泻或黎明泻),腹泻时无腹痛:便秘型常二三日无大便,排便时出现痉挛性腹痛,粪便往往十分坚硬,如石块或羊粪球;还有部分病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其它症状表现出现腹胀与胃部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心窝部出现烧灼感,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轻度吞咽障碍等。发病同时往往伴有焦虑、紧张、容易生气、抑郁等精神症状,以及失眠、气短、乏力、胸闷、心悸、手足心出汗、头晕、头而出现潮热等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本病虽然症状复杂多变,但临床化验检查、结肠镜和钡餐造影等,却又很难发现肠道有器质性病变。正因为查不出肠道有器质性病变,故过去一般都称本病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所以,对本病的诊断,首先要详细采集病史,分析和把握临床特征,然后有步骤地进行检查,在谨慎地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再作出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要点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由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生理病理、病程与临床表现均因人而异,因此应进行个体化、循序渐进的综合性治疗,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三个方面。
1本病防治,患者首先要重视保持良好平和的心理状态,做到乐观开朗,心胸豁达。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心理障碍,消除一切可诱发本病的负面心理因素。医生应多给患者做解释工作,说明本病无器质性病变,预后良好,以消除患者的顾虑情绪,克服“恐病”、“患癌”等心理障碍,增强治疗信心。症情较严重者,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咨询、催眠疗法、松弛疗法、生物反馈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有解痉药、促动力药、胃肠运动节律双向调节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阿片肽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药物种类繁多,一定要请医生指导用药。
采用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能获得满意疗效。一般多以舒肝理气、健脾化湿、和胃消导、温肾助阳等为主要治疗法则,常选用柴胡舒肝散、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四逆散、附子理中丸等加减;腹痛即泄者选痛泻要方;五更泻者选四神丸;消化不良选保和丸;腹胀用木香顺气丸等加减。
3在饮食治疗中,要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重视对繁多的饮食种类进行评估,注意吃哪些食物易引起犯病。一般而言,辛辣刺激性食品(辣椒、洋葱等、酸性水果、容易产气食品(牛奶、花生、豆类、卷心菜等)、易诱发胃肠道过敏的食品(牛奶、鱼虾、菠萝等)、油腻食品、坚硬和粘滞性食品均应少吃;腹泻者注意少吃曾引起腹泻和有润便作用的食品,如牛奶、辣椒、豆类、梨、蜂蜜等;便秘患者不宜喝浓茶,应适当多吃有润便作用的食品(蜂蜜等),并宜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还可选用药膳食疗方法对症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