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晴为何物?直叫人晒不干衣裤。”
连续下了近一周的大暴雨在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减弱,但是最近几天南方等地仍有小雨,还要耐心等待太阳的出现。
暴雨催生“梅雨季肛肠疾患”
临床资料显示,每年在梅雨季节前后,肛肠病患大量增多,其中有一部分为复发人群。
1、细菌乘虚而入:下雨季节空气湿热,细菌、病毒繁衍较快,尤其是肠道堆积大量毒素,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更有地区内涝严重,污水没过腰部导致大量细菌进入体内,从而容易引发痔疮、脓肿、肛瘘等肛肠疾病。常常出现便血、肛门异物脱出、潮湿、瘙痒、疼痛等症状,且一般不容易自愈,拖的时间越久,炎症和毒素就会堆叠累积,伤害肛肠系统的正常运作。
2、内裤无法暴晒:微生物研究表明,一条脏内裤平均带有0.1克粪便,人的排泄物中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正确清洗、晾晒内裤,有助于杀死这些细菌。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最好的天然消毒剂,还能帮助内裤快速晾干。连日暴雨,内裤总是在潮湿的环境反而更容易滋生细菌,其结果等于白洗,长时间穿这种不经暴晒的内裤,容易出现肛门瘙痒、潮湿等症状,女性还易引起阴道炎。
3、潮湿闷热天,湿气重:梅雨季是空气潮湿,人体内湿气加重,导致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便后不易冲掉,还易引发便秘等肛肠疾病。
梅雨季肛肠病更“偏爱”哪些人群
1、曾经有过类似肛肠病史的人。由于经历过肛肠疾病的侵袭,肛肠系统比较脆弱,稍不注意就会令细菌孳生发展,引发肛肠病。
2、女性。由于有特殊的骨盆结构,独特的性激素分泌以及靠近肛门容易滋生炎症的阴道,使得女性更容易患肛肠病。同时,女性一生中有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三个特殊的生理周期,也更容易引发肛肠病。
3、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人的体质下降,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尤其是夏季衣着单薄的时候,流汗多,病菌很容易趁虚而入,引发肛肠病。
雨季肛肠病需尽早预防
肛肠病其实是一种生活习惯病,那么雨季怎样防治肛肠疾病?
首先要重视排便的意义,由于肛肠系统直接和人体的排泄相关,有了便意不要强忍,尽快排空;排便时不要看书看报看手机,以防排便时间过久;排便时也不要久蹲不起或过分使劲用力,以免肛肠充血,肛垫下移导致病理性肥大脱垂出血,而诱发痔疮甚至可使病情快速加重。
其次是需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由于天气的特殊性,很多人生活不规律,睡眠严重不足,很容易造成痔中的血液循环受阻而使血液凝结成块,从而引起敏感疼痛。
饮食忌生冷辛辣,梅雨季节的天气使人胃口变差,很多人偏向于辛辣、味重、冰冷的饮食,而这会影响到胃肠,易出现便秘或腹泻,使排便时腹压增大,诱使直肠静脉丛再次曲张、充血。
注重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梅雨季节阴雨绵绵,使得人们都不愿意动,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等,长时间的坐在沙发或椅子上,由于久坐缺乏运动导致血脉不通、血管扩张等,引发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