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手足口病的七种(类)药物

手足口病(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乏力、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重症病例多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其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于手足口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肠道病毒的特异性药物和方法,在临床治疗可采取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以下逸仙药师分别介绍,注意以下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用药需医生指导使用,不可擅自购药使用。

1、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可有效地对抗肠道病毒。利巴韦林对于早期手足口病可能有一定疗效,鉴于其不良反应较多,一般不建议常规应用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对于重症者则可考虑选择。注意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奥司他韦等不适用于手足口病。

一些中成药,既具有清热解毒,又有抗病毒作用,主要用于邪犯肺脾证?此类中成药如金莲花清热泡腾片、康复新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蓝芩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早期应用效果较好,个别患儿服用后可能出现腹泻,对于虚寒泄泻者则不宜使用。

2、口腔疱疹(溃疡)治疗

对于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应做好口腔护理,可用康复新液、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蒙脱石散、六神丸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也可用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八爪金龙?山豆根?蝉蜕?薄荷脑)喷于口腔部疱疹?溃疡处,以促进溃疡愈合,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3、手足部皮疹治疗

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具有抗过敏、镇静催眠作用,用于手足部皮疹的治疗。对于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可防止抓破皮疹。

4、增强免疫力

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对于缩短患者病程是有帮助的,复合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可增强儿童免疫力作用,维生素B族还可用于儿童消化不良症,对出现的疱疹溃疡等的修复愈合有促进作用。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也可选择脾氨肽口服粉剂、施保利通片用于增强免疫力,缩短病程。

5、腹泻治疗

由于患儿的肠道系统受到了病毒的感染,有一部分的患儿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补充益生菌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对于手足口病引起的腹泻有明显的止泻作用。

6、发热治疗

对于体温超过38.5度者可适当采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有布洛芬或乙酰氨基酚,使用过程中须注意其不良反应。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可用于高热惊厥、神昏谵语者。

7、其他的对症治疗

包括止咳、化痰及减轻鼻黏膜充血;合并细菌感染者则应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轻症的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良好,但是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比如:持续高热,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等,则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需尽快到医院就医。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其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要让儿童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注意手部卫生。

2、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干净。

3、对于玩具、餐具、个人卫生用具应进行清洗消毒。

4、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轻症患者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其所使用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儿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