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父母课堂里,总是在努力引导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惩罚,少批评,要多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多鼓励。
可一些家长仍然想不通——我们这些成年人当中,很多都是在父母严厉的批评和不断的惩罚中成长起来的,其中也不乏成长为优秀人才,而且懂得孝顺和感恩,那又是为什么呢?
一般我会跟他们辩论:这些人懂得孝顺和感恩,并不是家长批评和惩罚的结果,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其他人的正面引导(比如老师、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演说家等等),才形成这些品质的。
但是这么说,似乎还是缺乏说服力,还是有家长不断地跟我们辩论,或者有的家长回去跟爱人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昨天,我专门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一位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前辈,她建议我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来打比方,我茅塞顿开。
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它的由来是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次绑架事件。若干人质在与几个绑匪相处的六天中,逐渐对绑匪产生了同情、敬佩,甚至其中一位女性人质还爱上了一个绑匪,以至于他们不配合警方调查和作证。社会心理学家们给类似的心理扭曲起名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遭遇绑架时,人质一开始对绑匪是极度的恐惧,继而因为生命掌握在绑匪手中,又无法逃脱,就可能逐渐开始讨好、同情绑匪,甚至把自己的命运跟他们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对抗警方。
别以为只有在被绑架后才会发生这样的心理扭曲。最常见的类似情形是:在专制的统治下,被统治者一开始反感、恐惧,在统治者的持续高压和重复宣传下,可能选择相信统治者的理论,或者为统治者找理由。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看过被强奸的女性最后爱上强奸犯的故事吗?这种故事并非胡编乱造,特别是长期被控制、囚禁的性奴,就有可能最终爱上这个十恶不赦的暴徒,当然这是一种变态的爱。
那么,说这些跟家庭教育有何干系呢?
我们先把一个家庭想象成一个微型社会,父母或者其中一个家长就好比统治者。当家长长期采取专制、严厉的管教手段时,这个家庭的孩子就可能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平时家长十分严厉,批评、惩罚不断,孩子又无法逃避,因为他们的生存掌握在家长手里。然而,再严厉的家长都有仁慈的一面,所以当他们表现出慈爱、关心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比一般的孩子还感激大人,继而产生扭曲的崇拜、尊敬等感情。
也就是说,这样的心理、这样的感情,都是被扭曲的,不健康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更何况,并不是遇到这样的情形都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否则哪来的农民起义,哪来的人质和警方内外配合击败绑匪,哪来的少年离家出走?
这样看来,只要是采取了专制的方式,哪怕出现了看似好的结果,也可能潜伏着危机,虽然很多人成年后可能因为自身学习、他人帮助等因素而逐渐摆脱了这种扭曲的心理,但是内心不够强大的人走不出来,甚至并还没有意识到。
既然我们成年人都希望专制统治进化为民主社会,希望家长式的企业管理被平等自由的企业文化所取代,那我们自己为什么偏偏还要坚持使用因为落后而被淘汰了的管教方式,在家里做一个专制的统治者,而不让自己进化为开明的家长,用文明、民主的手段和相对宽容、自由的氛围去教化我们的孩子呢?
在此呼吁家长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变成手中的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