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变黑的香蕉不宜食用,有炭疽病?

  采访了几户商家,说法完全不同,有的说表皮变黑的香蕉更好,有的说已经不能销售,还有的说那是放置的时间太久。可以看到,市场上随处可见表皮变黑的香蕉在出售。那么,香蕉表皮的黑斑到底是什么?究竟能不能吃呢?

  专家告诉记者:“香蕉表皮变黑可能是炭疽病,一般情况下香蕉在没有成熟的时候,它就侵入香蕉里面了,果实成熟后才表现出来症状。”原来,香蕉表皮变黑并不仅仅是因为存放问题,而是一种名叫炭疽病的病症。据了解,人类的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所致,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为皮肤坏死、溃疡等。而且,炭疽菌还是二战前后使用得最多的生物战剂。那么,香蕉的炭疽病和人类的炭疽病是一回事吗?吃这样的香蕉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吗?专家说:“它只是侵害,植物的果实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也不会传染人体,香蕉炭疽病是香蕉成熟后才表现出来,如果不成熟它就不会显现出来,成熟后的香蕉是口感和风味最好的时候。但是如果香蕉一旦出现黑斑,需要马上食用,再放置就容易腐烂,不能食用。”

  那么,表皮变黑的香蕉在营养价值上是否会受到影响呢?专家说:“没有成熟的香蕉有比较多的鞣酸,鞣酸会容易引起便秘、肠梗阻等,香蕉放成熟后鞣酸量会大大减少,对人们的润肠和通便有很好的效果。当香蕉外皮变黑,里面也腐败变质的时候,不建议大家食用。”在此,提醒大家,个人食用时要认真鉴别,如果仅是香蕉表皮变黑,大可放心食用。

  什么事炭疽病?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易感,人中等敏感,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

  传染源

  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传播途径

  人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方式。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炭疽或肠炭疽。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

  炭疽病的治疗

  1.对症治疗

  对病人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给高热且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于静脉内补液,出血严重者应适当输血。皮肤恶性水肿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氢化可的松,短期静滴,但必须在青霉素的保护下采用。有DIC者,应及时应用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2.局部治疗

  对皮肤局部病灶除取标本作诊断外,切忌挤压,也不宜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而发生败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敷以四环素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

  3.病原治疗

  以青霉素对皮肤炭疽分次肌注,疗程7~10日。对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型及败血症型炭疽应作静脉滴注,并同时合用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疗程需延长至2~3周以上。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环丙沙星、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及氯霉素等抗生素。抗炭疽血清治疗目前已少用。如有供应,则对毒血症严重者除抗生素治疗外,可同时应用抗炭疽血清肌注或静脉注射,应用前需作皮试。

相关推荐

嘎日迪五味丸(安友)
嘎日迪五味丸(安友)
消“粘”,消肿,燥“协日乌素”。用于瘟热,风湿,“粘“性刺痛,偏、正头痛,白喉,炭疽,坏血病,瘰疬疮疡,疥癣等。
琥乙红霉素片(利君沙)
琥乙红霉素片(利君沙)
1.本品可作为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过敏或耐药患者治疗下列感染时使用: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猩红热、蜂窝织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放线菌病;梅毒:李斯特菌病等。 2.肺炎支原体肺炎。 3.肺炎衣原体肺炎。 4.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 5.沙眼衣原体结膜炎。 6.厌氧菌所致的口腔感染。 7.
仁青常觉(甘露)
仁青常觉(甘露)
清热解毒,调和滋补。用于“龙、赤巴、培根”各病,陈旧性胃肠炎、溃疡,“木布”病,萎缩性胃炎,各种中毒症;梅毒、麻风,陈旧热病、炭疽、疖痛,干黄水,化脓等。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孔医生)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孔医生)
本品用于治疗成年人(≥18岁)有下列细菌的敏感菌株引起的下列轻、中度感染: 1.医院获得性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4.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细菌性发作 5.复杂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 6.非复杂性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 7.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8.复杂性尿路感染 9.急性肾盂肾炎 10.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11.吸入性炭疽(暴露后) (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传染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