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3杯咖啡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机会增加了一倍

  携带艾滋病毒和丙型肝炎的患者,每天喝三杯或三杯以上的咖啡,存活率提高了50%

  喝同样数量的咖啡和治疗丙型肝炎,与艾滋病患者的存活率提高了80%

  咖啡能对抗肝脏炎症,有助于减少破坏性的酶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携带艾滋病毒和丙型肝炎的患者,每天喝三杯或更多咖啡的幸存几率是那些很少喝咖啡的人的两倍。

  大约四分之一的HIV患者也有丙型肝炎(HCV),它会攻击肝脏。

  众所周知,咖啡有助于保护肝脏,并起到消炎的作用。

  这项研究来自法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艾滋病和肝炎研究机构,研究发现,那些寻求治疗HCV的患者,每天至少喝三杯咖啡,而且不抽烟的人的表现要比他们的同龄人好得多。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喝咖啡的人预期寿命较长,这表明咖啡消费应该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其他感染的影响,比如丙肝病毒,它会使肝脏发炎,增加肝脏疾病和肝癌的风险。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每天喝三杯咖啡的人比那些不喝咖啡的人的存活率要高50%。

  健康的饮食对肝脏的预防和维护很重要,如果它试图处理过多的某些物质,比如糖,就会产生脂肪的积累。

  在美国,约有一半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也被诊断为丙肝病毒,这种病毒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传播。

  对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延长了感染两种或两种疾病的患者的预期寿命。丙型肝炎在大多数病人中甚至可以治愈。

  尽管如此,这两种感染都使人们患上致命的肝病的风险更高。

  研究称,即使丙肝病毒被治愈,艾滋病也会导致“加速老化过程”,这可能导致心脏问题和肝脏继续恶化。

  但是,在对1028名患者进行的研究中,那些每天喝咖啡超过3杯的人在5年的研究过程中,有一半的人可能会屈服于他们的感染。

  目前还不清楚咖啡本身或咖啡因是否对肝脏有好处,但咖啡似乎有助于减少肝脏产生不健康的酶,减缓在患病肝脏中出现的疤痕组织的发展。

  根据欧洲肝脏研究协会的研究,咖啡也可能有助于防止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

  在这项研究中,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MariaPatriziaCarrieri博士说,喝了三杯以上咖啡的人,无论咖啡是否含有咖啡因,都有更好的生存率。

  咖啡因通常是咖啡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罪魁祸首,比如焦虑失眠。咖啡也会让人上瘾,所以如果不喝咖啡就会导致戒断症状,比如头痛。

  最重要的是,咖啡的积极作用可以减少我们的负作用,因为你的杯子里加入了其他成分,尤其是糖或糖浆,实际上对肝脏有害。

  如果患者每天喝三杯或三杯以上的咖啡,并且已经治愈了丙肝,那么他们的生存率就会提高80%。仍然患有艾滋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患者,喝了三杯或三杯以上的咖啡,他们的存活率比不喝咖啡的人要高出50%。

  这项研究还追踪了病人的吸烟状况,发现不吸烟会大大增加病人存活的几率。虽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但生活方式的因素,比如有一个稳定的伴侣也与更好的生存率有关。

  Carrieri博士说,她的研究提醒人们,即使在丙肝病毒治愈后,对健康行为的有效干预也需要在艾滋病毒阳性人群中得到推广,以使艾滋病毒携带者获得继续生存的最佳机会。

相关推荐

更昔洛韦分散片(东信)
更昔洛韦分散片(东信)
本品用于免疫损伤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 1、用于免疫功能损伤(包括艾滋病患者)发生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维持治疗。 2、预防可能发生干器官移植受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3、预防晚期HIV感染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能全素)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能全素)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 1.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 -因代谢应激,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 -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 - 意识障碍 - 心/肺疾病的恶病质 癌性恶病质和肿瘤治疗的后期 -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 2.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 颌面部损伤
肠内营养混悬液(SP)(百普力短肽型)
肠内营养混悬液(SP)(百普力短肽型)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吃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 1. 代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 -胰腺炎 -肠道炎性疾病 -放射性肠炎和化疗 -肠瘘 -短肠综合征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2. 危重疾病 -大面积烧伤 -创伤 -脓毒血症 -大手术后的恢复期 3. 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 4. 肠道准备 本品能用于糖
唐草片(百岁行)
唐草片(百岁行)
清热解毒、活血益气。用于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及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在100-400个/mm 3之间),有提高CD4淋巴细胞计数作用,可改善乏力、脱发、食欲减退和腹泻等症状,改善活动功能状况。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传染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