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艾滋病怎么办

  怎么办?

  最简单也最正确的回答就是「找医生」。

  医学上除了少数像「感冒」这样一段时间自己就会好的病以外,大多疾病不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进展,艾滋病也是如此。艾滋病本身杀不死人,但病毒感染人体后,会慢慢破坏人体免疫系统(2~10年),最后人体丧失免疫力,没有免疫力的人体就像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敌人(其他病菌、肿瘤)要击溃这个国家易如反掌。

  去哪儿?

  怀疑HIV感染一定要尽快到当地疾控中心或者医院进行检查,各县级及以上疾控中心都提供免费的HIV检查。

  HIV检查分为两步,初筛和确诊。初筛有一定几率误诊,所以阳性的血液样本会送到更高级的实验室进行确诊实验,只有确诊实验也是阳性才证实感染了HIV。确诊结果一般会由疾控工作人员或者医院医生对你进行通知。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检查出来了HIV感染,最重要的就是立即去寻求医生的帮助。

  你需要去各地的传染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专科门诊找HIV专科医生。

  初次看病的时候医生会安排一些检查来了解你的整体健康情况(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等),同时还会着重检查你是不是同时有其他疾病(肺结核、梅毒、肝炎等),如果是女性还要考虑有没有怀孕,通常一个星期检查结果就可以出来。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医生会建议你先治疗其他疾病,还是考虑开始HIV抗病毒治疗。如果是孕妇还会讨论母婴阻断的相关问题。

  怎么治?

  抗病毒治疗是唯一有效延缓艾滋病进展的治疗方式。

  但感染了HIV并不意味着都需要立即开始治疗。抗病毒治疗一旦开始就必须持续终生,治疗要求患者每天定时定点吃药,治疗过程可能出现或大或小的不良反应,所以做好上药前的各项准备是十分关键的。

  HIV抗病毒治疗在我国是免费的,如果做了上药的决定,你需要带着你的各项证件以及各项检查报告前往当地疾控做领药申请。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医生的处方给你发药或者安排当地社区医生给你发药,有些地区也可以直接在医院领药。

  从确诊感染到开始规律治疗,高效率的情况下需要一至两个礼拜就能完成。

  在确诊之后,像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病一样,你需要定期回医院复查,疾控中心也会组织统一的免费检查,不过项目和次数可能不够。你需要做的就是规律体检,并及时和医生沟通体检结果,帮助医生评估你的治疗效果,有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方案需不需要调整等等。

  勇敢面对「艾」

  以上大致就是一个人查出艾滋病以后会遭遇的事情。不过除了医疗行为本身,在「与艾共生」的漫长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HIV感染者们逐步解决。如何缓解确诊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如何与医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如何寻找合适的自我教育资源,如何帮助自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心态,这些一点都不比治疗HIV来得容易,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不过有一条是一定的,当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自己一个人扛着,HIV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扰,把问题一条条理清楚,通过找医生、疾控工作人员、各类社会组织、甚至「论坛」「微博」「QQ群」「健康app」等都能提供一定帮助。

  查出HIV从来不是「世界末日」,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放弃治疗」。

相关推荐

更昔洛韦分散片(东信)
更昔洛韦分散片(东信)
本品用于免疫损伤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 1、用于免疫功能损伤(包括艾滋病患者)发生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维持治疗。 2、预防可能发生干器官移植受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3、预防晚期HIV感染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能全素)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能全素)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 1.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 -因代谢应激,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 -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 - 意识障碍 - 心/肺疾病的恶病质 癌性恶病质和肿瘤治疗的后期 -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 2.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 颌面部损伤
肠内营养混悬液(SP)(百普力短肽型)
肠内营养混悬液(SP)(百普力短肽型)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吃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 1. 代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 -胰腺炎 -肠道炎性疾病 -放射性肠炎和化疗 -肠瘘 -短肠综合征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2. 危重疾病 -大面积烧伤 -创伤 -脓毒血症 -大手术后的恢复期 3. 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 4. 肠道准备 本品能用于糖
唐草片(百岁行)
唐草片(百岁行)
清热解毒、活血益气。用于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及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在100-400个/mm 3之间),有提高CD4淋巴细胞计数作用,可改善乏力、脱发、食欲减退和腹泻等症状,改善活动功能状况。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传染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