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
本病发病内因为体质虚弱,外因为夏季暑热熏蒸。小儿感受暑气后,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阴津,阴津受损,内热炽盛,则发为高热,口渴多饮。暑热易于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水液下趋膀胱而小便增多。肺主皮毛,又司腠理开合,肺津为暑热所伤,化源不足,水液不能敷布,肌腠毛孔闭塞,故汗闻或出汗甚少。汗与小便同为阴液,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故饮水自救。若病情迁延,或素体脾肾不足,内之真阳不足,易出现热盛于上,阳气虚于下。
【诊断要点】
1.有明显季节性,多在夏天6~8月发病。好发于2~5岁体弱儿童及弱智儿童。
2.高热可持续在39~4iC之间,可持续3~4月之久,当外界气温下降时,可暂时体温下降,秋凉后多能自愈。次年可复发。
3.口渴、多饮、多尿,每天排尿次数可达20次以上,尿液清长。皮肤干灼无汗或少汗。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辩证分型】
1.暑伤肺胃症状:发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色泽淡黄,烦躁不宁,口唇干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内热炽盛,则长期壮热不退,口渴引饮,烦躁不宁,舌质红。热伤肺津,化源不足冰液不能敷布,则肌肤灼热无汗或汗少。气不化水,多饮而水液下趋,故尿多而色淡。舌苔薄黄,脉数,均为暑伤肺胃,内热炽盛之象。
2.下虚上盛症状:神萎,虚烦不宁,发热日久不退,面色苍白,下肢欠温,口渴多饮,尿多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搪,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征候分析:发热日久,证属虚实并见,脾肾两虚,肾阳命火已亏,故面色苍白,神萎纳呆,便溏肢冷,小便清长。暑气耗阴,水不济火,心火易旺测虚烦不宁。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均为下虚上盛,虚实并见之象。
【分型治疗】
1.暑伤肺胃治则:清暑益气。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加减:病初壮热无汗,加香薷10克、羌活10克;
烦渴引饮,舌苔黄燥,加生石膏30克、鲜生地10克;
纳呆食少,加白术10克、麦芽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要方。
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为主药,荷梗、石斛、麦冬清热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处方举例:
西洋参6克(另煎)石斛10克麦冬10克黄连3克竹叶6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0克荷梗10克甘草6克
2.下虚上盛治则:温下清上。
主方:温下清上汤加减。
加减:心烦口渴,加莲子心3克、玄参10克;口渴不止,小便清长,加金匾肾气九10克(包煎);大便稀薄,加山药10克、扁豆衣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虚实并治,寒热并用之方。方中附子温肾阳,黄连清心火,磁石潜降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嫖蛸、莲须温肾固涩,天花粉、蛤粉清热生津止渴。
处方举例:
附子6克(先煎)黄连1.5克补骨脂10克菟丝子10克覆盆子10克桑嫖蛸10克莲须6克天花粉10克磁石30克(先煎)玄参10克
【中成药】
1.生脉饮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适用于暑伤肺胃。
2.缩泉丸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适用于下虚上盛型小便频多时。
【简便方】
1.蚕茧20枚,红枣20枚,煎汤代茶。适用于小便频多,发热不退的患儿。
2.西瓜皮50克,鲜荷叶1张,地骨皮、生地各10克,煎汤代茶。适用于暑伤肺胃。
【其它疗法】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治疗
【注意事项】
1.患儿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清洁凉爽。必要时可使用空调,一般室温控制在摄氏26~28℃,不宜过低。
2.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适当补充一些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3.注意小儿体温变化,常用温水洗浴,以帮助降温散热。勿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