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药汤,我经常会想起那一次吃山药排骨煲的经历。那是在浙江嘉兴,我被一条宣传井冈山土菜的条幅吸引住了,走进餐馆,映入眼帘的第一个菜就是“山药排骨煲”。
山药软糯,排骨酥烂,汤汁浓厚。据说这道菜十分受欢迎,厨师每天都会预先用小火煲着,客人一旦下单,很快就能上桌,如果自己想在家吃到这样味道醇厚的山药煲,至少得花费小半天的时间,小火慢炖,才有这样的好味道。
回到家后,那排骨煲的滋味还在唇齿之间,我便告诉爱人还想吃这道菜。她说这个菜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要花费足够的时间。
只见她先将排骨切成小块后焯水洗净,山药去皮切块;旺火起油锅,先下生姜片煸炒,再倒入排骨同炒,然后放入山药、葱结、绍兴加饭酒,加水足量,用旺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煲上两个小时,再把准备好的枸杞子放入,并放盐调味。这时,酒香、肉香、山药香扑鼻而来,让人迫不及待想要尝上一口。
山药的吃法很多,煲汤确是我的最爱!
在时兴的膏方里,山药还扮演着主药的角色。《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九仙薯蓣膏,这薯蓣说的就是山药。《山海经》即有薯蓣的记载,沿用到唐朝,因唐代宗名李豫,“蓣”与“豫”同音,有犯帝讳之嫌,便改为“药”。在唐代的本草里称薯蓣为“薯药”。谁知到了宋代,出了赵曙皇帝,这样,“薯”字又不能叫了,又得改。于是,就有了“山药”这个名字。
九仙薯蓣膏,用山药500克,杏仁100克,鲜牛乳1500克。杏仁须要先研磨,再加入牛乳,用洁净的纱布绞取汁,再将预先加工好的山药粉放入搅匀,盛于瓷瓶内,密封瓶口;然后将瓶放入锅中,隔水蒸两个小时后放凉成膏。此膏健脾益肺,润燥泽肤,健脑益智,可用于治疗虚劳羸瘦,短气咳逆,神疲倦怠,大便秘结。
元代的《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有补精膏,将九仙薯蓣膏中的牛乳改成了牛脊髓,再加用核桃肉和蜂蜜,更能壮元益精,助胃润肺,健脑益智,适宜于治疗肺肾不足,腰膝酸软,咳喘短气,眩晕健忘,体虚便秘。
在这两个膏方中,山药均是主药,配合牛乳、牛髓、蜂蜜等,会有很好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