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跟骨骨刺)治愈案

  首诊

  林某,同乡叔辈朋友之妻,右侧足跟疼痛2月余。2016年10月3日,到老家看诊,诉近2月来右侧足跟疼痛,晨起明显,起床后几欲不得行走,需得扶墙而行,每走半小时需停下休息,否则足跟疼痛不已,亦不能久站。今年9月20日行X线提示:右足骨刺样增生。平素易上火,面部易生痤疮,大便粘滞,睡眠均可。月经周期正常,白带量较多。

  望诊面部多油脂,舌淡白胖大,苔薄腻。切左脉沉弦,右脉沉弱。

  此是下焦元阳亏虚,肾精不足,足少阴肾经过足跟,寒湿过重,湿从下流,寒湿下注,痹阻经脉,而成此症。气虚致带脉失约,湿从下注,故白带增多。下焦为寒湿所据,窃据元阳位,故元阳上浮,乃面生油光。故从驱寒逐湿,引火归元,补气填精之法。用潜阳、当归四逆,加鹿角霜、麻黄、熟地、肾四味,仿阳和汤法。处方如下:

  熟附子23g炙甘草45g败龟板(先煎半小时)20g

  骨碎补30g鹿角霜30g辽细辛15g

  砂仁(打,最后10分下)15g全当归30g桂枝30g

  赤芍30g生白术30g茯苓30g

  干姜15g大枣30g补骨脂30g

  麻黄3g熟地15g淫羊藿15g

  菟丝子30g黄芪45g威灵仙15g

  紫丹参30g

  5剂用法:加冷水1500ml,先煎龟板半小时,最后10分钟下砂仁,文化煮取600ml,分3次饭前温服。药渣复煎泡脚。

  复诊

  10月10日其先生来电称服5剂中药后足跟疼痛照常,无改善,问中药是否原方续服。思忖良久,万般辨证,自诩用药丝丝入扣,或许不如一验方来得管用。乃尽弃前方,将李老《经验专辑》中治“足跟痛(跟骨骨刺)”验案中一方,原方原量,依样画葫芦,全盘照搬给他发过去。处方如下:

  黄芪120g当归30g熟附子30g

  白芍45g茯苓15g泽泻10g

  通草10g乳香6g熟地45g

  吴茱萸15g威灵仙30g褚实子30g

  防己10g木瓜10g牛膝10g

  肉桂10g

  5剂用法: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分3次饭前温服。老家真药难寻,遂不用“炮甲珠6g,象牙丝4g(研粉冲服)”。

  上方5剂服完,疼痛减轻,晨起已不需扶墙行走。

  原方加没药6g,炙草15g,生姜、大枣各45g,续服5剂。

  另用:防风30g苦参30g红花30g生甘草30g透骨草30g。5剂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加白酒一斤,浸泡双足。每日1次。

  10月29日再来电言较前更为改善,但仍有疼痛。处方再加苍术30g去寒湿,泽泻用至30g,加强泄水,续服5剂,外用药加生川乌、细辛、威灵仙各30g。

  此后间断服药,11月7日上方5剂未服完,来电告足痛已减轻7成,11月13日言足跟痛完全消失。嘱尽服余药,再去照X线看是否骨刺已消。

  按语

  将李老验方与我所处方剂用药对比,咋一看似乎用药思路没有太大差别,但细一看,第一个方子补肾有余,驱寒湿不足,炙甘草用至45g,又迭用一堆补肾填精之品,致使整个方子静有余,而动不足,故寒湿不去,是无尺寸之功。反观李老处方,则起手便用黄芪四两,再伍以温阳、活血、利水、化湿等,是补中带泻,补而不滞,乃能通络祛邪。余国俊老中医常言,中医理论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并非每条道路都是捷径。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正是这样一条不可多得的捷径。我辈初处方剂,必先借助先辈经验,照猫画虎,以期首效,再慢慢斟酌其中道理,不可自行其是,反误患者病情。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中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