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可分为多发性与局限性两种,前者呈广泛性瘙痒,无原发损害,可同时发作,也可从一处延至另一处,表现为持续或阵发性。饮酒、情绪波动、温度增高、食辛辣厚味等,均能加重病情,常伴抓痕、血痂、皲裂、浸润及色素沉着;后者发生在身体某一部位,如肛门、男性阴囊、女性外阴,也可发生于头皮、面部、外耳道或下肢,其中外阴、肛门瘙痒可因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中医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是因为正气不足,风湿热毒浸淫,或因脾失健运、营血不足、湿毒滞留,以致瘀血内阻、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发。《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认为瘙痒多与风邪相关,“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清《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并提出了病机及治疗禁忌为“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忘投风药。”该书还有阴痒、肛门作痒等局限性瘙痒症的记载,认为“阴痒,三虫在肠胃,因脏虚蚀阴,微则痒,甚则痛……”此症亦有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而痒者。
一、内服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
1、除湿止痒:常伴身倦乏力、纳呆腹胀、胎腻或滑,脉濡。常用苦参、地肤子、白藓皮等祛风化湿、清热解毒的药物,同时脾健则湿易化,宜配合使用白术、茯苓皮、薏苡仁、山药、扁豆等健脾的药物。
2、祛风止痒:常伴发热恶寒,或头痛,舌苔薄白脉弦。常用芦根、蝉蜕、薄荷等轻清上浮、发越外邪的药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同时应配合使用养血、活血药,如丹参、赤芍、黄精、生地等。
3、搜风止痒:顽固瘙痒者,多呈皮肤局限性干燥、肥厚、粗糙、苔藓样改变,且瘙痒剧烈,为风、湿、瘀搏结而成。常用祛风除湿药麻黄、薏苡仁、杏仁、羌活、独活、连翘、土茯苓、苍术、白术,同时加入具有搜风通络、化瘀止痒的虫类药,如乌蛇、全虫、地龙、蜈蚣、僵蚕等,研末冲服,直达病所。
但要因人、因证制宜,以免发生药物过敏、中毒或生他变。
4、宁神止痒:《黄帝内经》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若用疏风、散风、搜风方法治疗后痒感如旧者,应酌加养血安神、平肝熄风之品,如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石决明、生龙牡、珍珠母等。
5、杀虫止痒:常见皮肤滋水较多、奇痒难忍者。宜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百部、鹤虱、贯众、槟榔等解毒杀虫的药物。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有以下几种:
针刺: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耳针:取肺、肾上腺、皮质下、神门、三阴交。
穴位注射疗法:取双血海、曲池,用盐酸苯海拉明50mg/mL、维生素B150mg/2mL、注射用水5mL,每穴注药2mL。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外阴、肛门瘙痒取长强穴注射。
三、可以尝试外用药浴
常选当归、紫草、金银花、马齿苋各50克,苦参、白藓皮、地肤子、黄精、防风、荆芥、透骨草、土茯苓各30克,百部、川椒、白矾、蛇床子、赤芍、丹皮各20克,诸药相配,共起养血润燥、疏风止痒之功效。使用方法是:将上述中药置于瓷盆,放水5~10升,煮开后武火(大火)10分钟,文火(小火)20分钟即可。之后让患者先熏蒸,待水温适宜时,再用药汤擦洗身体瘙痒处,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量可煮洗两天。皮肤破溃时忌用。
也可用艾叶60克,雄黄6克,防风60克,花椒6克,水煎扑洗患处,每日1次;或用鲜丝瓜叶捣烂涂擦患处;或取苦参30克,川椒9克,水煎扑洗患处,每日2次;或用红花、杏仁、桃仁、生栀子、荆芥、地肤子各15克,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10克(或适量),用麻油调膏敷脐,胶布固定,每天1次,连用5天为一疗程。
四、注重生活调养防护
首先要保证生活规律,避免发怒和急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不看刺激性强的影视节目,临睡时不宜喝浓茶和咖啡。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选择慢跑、散步、打羽毛球、太极拳、健身舞等,也可养鱼、种花、下棋等。
另外要注意保养皮肤,衣服应宽大、松软,内衣最好选择棉或丝织品。洗澡不宜太勤,每周1~2次即可,不宜使用碱性太强的肥皂,否则可能使皮肤更干涩、枯燥,从而加重瘙痒。被褥不宜太暖,冬季可适当涂擦润肤油(膏)保护皮肤。
饮食宜清淡,吃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吃水果。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便及时将体内积存的废物排出体外。不要食用易致敏或刺激性食物,如鱼、虾、蟹等,努力戒除烟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积极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保证血糖、血脂和血压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