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泻分五种注意辩证施治
中医将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为“泄泻”。“泄”与“泻”有所区别,粪出少且势缓者为“泄”;粪多而急,如倾泻之状者为“泻”。《内经》中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泄泻分得更细,包括“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中医认为,腹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5种,由此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功能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造成腹泻。
饮食所伤。夏秋季节,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如果再加上饮食无节制,容易积食;有人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有人过食生冷,寒邪伤身;有的吃了腐败不洁食物,都可能发生腹泻。
脾胃虚弱。现代医学发现,很多全身性疾病均可导致腹泻,如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和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这些疾病都会伴随劳倦内伤、久病体虚、脾胃肠虚弱,如果胃肠功能减退,就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而聚水成湿,积谷为滞,导致清浊不分,形成腹泻。